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濟濟:形容人很多。
輪廓: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王安憶,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后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后調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等長篇小說。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98年并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于冷靜和細致。
2、寫作背景:
有志不在年高,男子漢也沒有年齡的尺度、性別的限制,只要具備這些優秀品質,就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
四、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課文的標題是“我們家的男子漢”,但寫的卻是一個才幾歲的小孩子,這是因為他像男子漢一樣有一定的獨立性,有些勇敢和堅強,能坦然面對生活的挑戰。
(二)結構分析:
課文分為開頭語、主體部分、結束語三部分,各部分的內容大意是:
開頭語:交代寫作對象;
主體部分:具體描寫“我們家的男子漢”;
結束語:抒發我從“我們家的男子漢”身上引發的感受。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文段一:
當他滿了兩周歲的時候,……淹沒在濟濟的人群里了。
① 選文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表現了小男孩什么性格?
點撥:上托兒所和回安徽 坦然面對生活挑戰。
② 我們把他送到了托兒所,“他”和“別的孩子”的哭一樣嗎?作者為什么要寫別的孩子和我們姐妹小時侯上托兒所哭的情景呢?
點撥:不一樣。別的孩子,因“怕”而哭,充滿傷感。“他”似乎只為參加一個儀式而哭,并無傷感。 與“他”不喜歡托兒所,卻不作任何無效的掙扎構成對比,突出他能坦然面對現實。
文段二:
在他四歲的那年,他的老保姆病了,回鄉了,他終于要去安徽了。他是極不愿意去的。他的父母對于他,更像是老師,嚴格有余,親切不足。并且,亦喜亦怒,全聽憑他們的情緒。走的前一天,他對外婆說:“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蓖馄艓缀跻獎訐u起來,想把他留下。上海去合肥,只有一班火車,人很多。車門被行李和人堵滿了,大人們好不容易擠上了車,留下他在月臺上。他真誠地著急起來:“我怎么辦呢?”我安慰他:“上不去,就不去了!彼匀皇侵,他認為自己是非走不可的了。車快開了,姐姐說:“讓他從窗口爬進來吧!”我把他抱了起來,他勇敢地( )住窗框,兩只腳有力地( )著車廂,( )上了窗臺。窗口邊的旅客都看著他,然后不約而同地伸手去( )他。他推開那些妨礙他的手,( )住一雙最得力的,( )進了車廂,淹沒在濟濟的人群里了。
① 想一想括號內應填入的動詞。
點撥:抓、蹬、攀、抱、抓、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