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七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 “寫作” “口語交際”
《兩小兒辯日》 《黃紗巾》
兩小兒辯日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盤盂 探湯 滄滄涼涼
(二)形近的字:
盂 盤盂
孟 孟子
二 詞語解釋: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列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yōu)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寫作背景:
《兩小兒辯日》屬于寓言體裁,蓋莊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說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較深(張湛注《列子》,對此節(jié)的注文是:“所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二童子毀笑,未必不達此旨,或互相起予(啟發(fā))也。”)
四、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此題系編者所加!稗q日”,意思是關于太陽(距地遠近)的辯論。按這類命題須觀文而后會意,例如,屈原對自然界、歷史傳說等提出170多個問題命名為《天問》;柳宗元對這些問題逐個作了回答,命名為《天對》。
(二)結構分析:
第一段(第1自然段)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申述所持看法的依據(jù),反駁對方的看法。
第三段(第5自然段)孔子面對小兒的爭辯,不能判明誰是誰非,受到譏笑。
(三)整體感知:
1、整體分析: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于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后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展開故事情節(jié)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xiàn)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重點句子分析:
①“而日中時遠也”,如果完整地說,該怎么說?(“遠”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這種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從上下文去找。
②“一兒以日初遠”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時去人”四字。按:好幾位專家都認為此句當作“一兒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協(xié)調一致,且有文獻資料可證。這不要講給學生聽。
③“遠者小而近者大”,說的是視覺印象,即遠的看起來小,近的看起來大。
④“及其日中”,許多文獻資料證明,“其”是傳寫中竄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義重出。這要講,不講學生可能難解文義,指出“其”字多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