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黃紗巾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愣lèng、累lèi
(二)詞語解釋
呆呆(dāidāi):臉上的表情死板、發愣。
戀戀不舍:形容舍不得離開。
絕妙:極美妙,極巧妙。
愣(lèng):失神,呆。
惋惜:對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變化表示同情、可惜。
二、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薛濤,1971年生于遼寧省昌圖縣。先后畢業于鐵嶺市師范專科學校、沈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曾在中學任教,現為《營口日報》編輯,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營口市作家協會理事。出版有小說集《1980年冬天的媽媽》《墻壁上的眼睛》《白鳥》等。作品曾獲得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遼寧省兒童文學獎和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獎等。
2、知識點撥:
三、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二)結構分析:
這篇小說是速寫式微型作品,充分地運用了電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現手法。每一個短句都是一個特寫鏡頭,一個個連續的特寫鏡頭的組接便構成了它的情節。
它其實并沒有什么情節,一定的情節也僅僅是表現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過程而已。女孩從內心里想買下那條黃紗巾,而中年人也極力慫恿她買下來。可是女孩終于因為家庭經濟窘迫而無力購買,而中年人最后愿意送給她,她卻拒絕了這種贈送,并表示“那樣我會很難受,比得不到它還難受”。為了能圓女孩子的夢,中年人把黃紗巾高高地掛起,并貼上“永不出售”。
正是在這兩個人之間所展開的極富戲劇性的心理活動過程中,作者讓我們看到了兩顆美麗心靈的跳動。那條“在微風中舞動”的“永不出售”的黃紗巾,成為兩顆美好心靈無聲的契合的象征,使人們感到了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撫慰的溫馨之情。
閱讀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讀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動。
因為它并沒有交代兩個人之間的具體心理活動過程,而只是寫出了幾組獨立而又有連續性的鏡頭和畫面,至于兩個人之間因這條黃紗巾而引起的心理波瀾,則可以通過閱讀過程由讀者來加以豐富和具體化,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練習擴寫成一篇小說。
(三)整體感知:
1、全文賞析:
女孩很想那條黃紗巾,因為家里不富裕,她再喜歡也不要求家里買;中年人知道女孩的心愿,他摘下黃紗巾自愿送給女孩,女孩說她不能白收人家的東西,她再喜歡也要跑開;為了能圓女孩子的夢,中年人把黃紗巾高高地掛起,并貼上“永不出售”的標簽。
一個“黃紗巾” 的物品細節,寫出了兩個人的心靈美。從“黃紗巾”上我們看到了女孩寧愿委曲自己、壓抑自己也不給家里添麻煩、不隨便貪占別人的便宜的品質和心靈,從“黃紗巾”上我們也看到了中年人關心別人、成人美事的善良為人和寬闊胸懷。一個黃紗巾的物品細節凝結了作者高尚的情感體驗,集聚了作者美好的審美評價。
如果我們都像他們那樣,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愿望時,能首先時時想到別人;當自己的愿望和別人的生活發生抵觸時,能首先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了愛,充滿了美。
這些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體驗都包容在這篇作品的細節里。我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時,一定會有不少屬于自己的獨特理解和獨特認識,這些獨特理解和獨特認識確實是個性化寫作的寶貴資源。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產生的這些獨特理解和獨特認識并不是都能寫進文章中。有些獨特感覺寫進文章中會生動、有趣,體現了有力的概括性;有些獨特感覺寫不進作品,即使勉強寫進去也是很抽象,很模糊,很沒有文學味。這里面的奧妙在于生活中的獨特感覺應該伴隨著一些具體的生活細節。應該說,這些獨特的感覺是要在一個動情點(細節)上體現出來。提煉了一個動情點,讓自己的獨特感覺在一個動情點(細節)上凝結和傳達,那么,這樣的文章材料就是具體的、生動的,并有了概括生活的力量。所以,學寫作文,要學會在獨特的感覺中找到具體、生動的材料,這具體、生動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某一個物品細節。把藝術的觀察力和體驗力從泛泛的生活面上轉到一個動情點(細節)上,讓這個物品細節能夠儲存大量的審美信息,能夠一箭雙雕地寫兩個以上的人,能夠承擔發展情節的兩個以上的功能,那么可以說,這樣的選材和用材就非常符合寫作的規律。相當多的初學寫作的同學為什么他的作文總是顯得不生動、不具體,很一般化,這是與他們不懂得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要落實到一個點上,傳達生活、描寫生活也要落實到一個細節上分不開的。寫作中的那些生動的、典型的材料一定首先是個別的、獨特的一個物品細節,不能把生活感覺和體驗在一個物品細節上表現出來,就說明他不懂得觀察生活、不懂得藝術地體驗生活,不懂得完美地傳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