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有這么一個同桌,我真慶幸。
評析:
讀罷文章,掩卷沉思,一個率真、真誠、感情豐富的姑娘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究其原因,一是作者觀察人物仔細,選材具體而有代表性。如寫她待人熱情豪爽而又富于同情心,寫她花錢方面既注意節約不吃零食,又在關鍵時刻慷慨解囊。二是脈絡清晰,條理分明,三個小標題從三個側面展示了同桌活潑、坦率、豪爽的性格特點,令人過目難忘。三是語言簡練生動,用詞貼切。
由此看來,要寫好一篇習作,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點,選用恰當的敘事線索,講究遣詞造句,必將獲得成功。
口語交際——勸告
訓練要求
本單元“口語交際”部分要求學生學會“勸告”。勸告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一種口語交際形式,是一種由心理置換到心理相容的說服過程。勸告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方能達到明辨是非、告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目的。勸告時,雙方應是處在平等的地位,決不可以以勢壓人,以理壓人,要心理相容,讓對方口服心服。
注意事項
勸告常見的技巧有哪些?
——勸告常見的技巧有:
(1)正面勸告,有理有節。這種方法要求對被勸告者直陳道理,注意因勢利導,層層深入。
(2)直話曲說,借例言理。這種方法通過曲折含蓄的語言旁敲側擊,以達到勸告目的。
(3)運用“歸謬法”,迂回包抄。這種方法針對對方認識上的缺陷,分析出其自相矛盾的判斷,讓對方認識到其中的謬誤。
(4)運用“激將法”,因勢利導。這種方法主要是用言語激將,“請君入甕”。
(5)巧用譬喻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活動事例
楚莊王想攻打陳國,使人去探聽陳國的情況。使者回來說:“陳國不能攻打啊!”楚莊王說;“為什么?”使者回答說:“陳國的城郭很高,護城河很深,物資積蓄得很多。”
寧國卻認為陳國是可以攻打的。他對楚莊王說:“陳是一個小國,卻積蓄很多,說明賦稅多剝削重,那么人民肯定怨恨在上位的了!城郭很高,護城河很深,那么人民肯定筋疲力盡了!起兵攻打它,陳國是可以輕易到手的。”
楚莊王聽從了這番勸告,于是攻占了陳國。
寧國運用歸謬推理,抓住使者的話,從中引申出與現實相矛盾的判斷,有力地勸告楚莊王可以攻打陳國。
想想看,下列情況下,他們各會怎樣勸告?
1、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宮,滿臉怒容,咬牙切齒地說:“早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長孫氏忙問發生了什么事。太宗說:“魏征經常在朝廷上當眾羞辱我。”長孫皇后聽完,馬上退回內室換了一身朝服出來表示祝賀。太宗很驚奇,長孫皇后對他說:“ ”太宗于是轉怒為喜,對魏征更加尊重。
(提示:從正面勸告。)
(小資料:唐太宗認識到,只有虛心納諫,才能避免因君主個人的失誤而導致王朝滅亡。他鼓勵臣下直言,并能從諫如流。)
(參考答案:我聽說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為陛下是明君,我怎能不祝賀呢?)
2、 戰國時,公輸般替楚國監造云梯,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趕到楚國的郢(yǐng)都見公輸般,勸說他不要為楚國造云梯攻打宋國。
見面后,公輸般問:“先生有何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