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②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③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明確: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月影由外到內,印在穿衣鏡上的過程。“款款地”讓人覺得是一位美麗絕倫的女子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悄沒聲地溜”很有情趣地寫出了月亮出現時的情狀,“長了腿”“爬”“爬得高了”體現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在這里,作者哪里是在寫月亮,分明是在寫一位久盼而至的很有情趣的妙齡女子。
④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
明確:作者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院子里的月光,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月光的晶瑩剔透的特點。用“粗粗的”“疏疏的”來形容桂樹的個頭和在如水月光照耀下的桂樹的枝和葉,給人一種朦朧感,突出桂樹的影影綽綽,幽靜柔美。用疊詞寫景物,讀來瑯瑯上口,又給人以美感,同時也體現了兒童的語言特點。
3.主題:
《月跡》是一篇充滿了童心與童趣的文章,主要講了幾個孩童中秋夜尋月亮的過程,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象,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
4、寫作特點:
(1)以一線貫穿全文,結構緊湊。
文章寫了鏡中月、院中月、水中月、杯中月,描寫了月的不同情態,但并不散亂,因為對月亮的描寫都是以“尋月”這一行動貫穿起來的,結構顯得緊湊。
(2)語言富有生活氣息和美感。
a. 兒化音的使用,使文章語言有了口語化、方言的特點,讀起來親切自然。
b. 疊詞的大量運用,讀起來瑯瑯上口,同時使所描寫的景物栩栩如生,特別具有美感。如“玉玉的”“銀銀的”“款款地”“裊裊的”。
5.體驗拓展
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個中秋夜,是為了什么呢?
友情提示:
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6.課后練習答案:
一、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二、1、讀時聲音稍輕延長,要充滿深情向往而帶有疑惑的語氣讀。
2、這月亮象征了人們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們勇敢執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們心中了,“那無邊無際的天空”才屬于我們。
3、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