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一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資料
逞(chěng)能
甩(shuǎi)
兀(wù)地
颼颼(sōu)
勺(sháo)
攥(zuàn)
剁(duò)
茬(chá)
(二)辨義:
舒展 伸展 擴展
“舒展”指身心安適,舒適。“伸展”指向一定方向延伸或擴展。“擴展”指向外伸展和擴大。
感嘆 贊嘆 贊賞
“感嘆”指有所感觸而嘆息。“贊嘆”指稱贊。“贊賞”指贊美,賞識。
二、詞語解釋:
捋:用手握住條狀物向一端滑動。
舒展:不蜷縮,不皺。
品嘗:仔細辨別,嘗試。
逞能:顯示自己能干。
兀地:突然。
攥:握。
贊賞:贊美賞識。
茬:文中指柳葉兒生長的次數(shù)。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宋學孟,當代作家,代表作有反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這段特殊歷史的《深秋的顏色》。本文選自1988年3月28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
2、寫作背景:
《柳葉兒》是一篇寫童年趣事的敘事散文,但現(xiàn)在回憶起來又是“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的事,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的內(nèi)涵。
四、課文內(nèi)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認識過去的童年,了解時代的變遷,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回憶小時候爬高搶柳葉兒和吃柳葉兒的往事。
(二)結構分析:
全文共15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抒寫對柳葉兒特殊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3至14段),回憶小時候爬高搶柳葉兒和吃柳葉兒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15段),再次抒寫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回憶小時候爬高搶柳葉兒和吃柳葉兒的往事。這是課文的主體部分。一句“柳葉兒救過我的命”,點出了作者對柳葉兒有著特殊感情的原因。然后交代搶柳葉兒吃的原因和時間。
三個“吃光了”和一個“搶”字,既可以想見饑荒的嚴重,又可見柳葉兒的作用——救命。時間:“那一年,我八歲。”接著補充說明,柳葉兒要吃嫩的。“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樂”是實寫,那時的“我”,確實是全家最樂的。因為那時的“我”還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全家面臨的處境。
但在今天看來,這種“樂”的滋味是何等苦澀啊。為什么當時會感到“樂”呢?
一“樂”是能顯示自己上樹爬高的本領。大人們只能搶低處的柳葉兒,“高處的,大人沒辦法,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然后第9至11段具體描寫去搶柳葉兒的情景。搶柳葉兒一是要早,要在“太陽出來之前,露珠兒還在樹葉兒上的時候”;二是要由近往遠。折樹枝的情況寫得很簡單,但看日出的情況卻寫得很詳細。
和上文一樣,日出的情況寫得充滿詩情畫意:“老遠老遠淡青色的天邊上,兀地跳出半輪鮮紅,那紅光便立刻遠遠地罩過來,像要把人化了進去。”這是何等絢麗的景色!但“我”由此引起的聯(lián)想就發(fā)人深思了:
“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全是肉做的。”這個比喻是“我”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是極端饑餓在頭腦中的折射:太餓了!隨時都會想到“吃”,真希望太陽是“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全是肉做的”,多么好吃啊!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中又摻進了多少苦澀!
第12、13段寫吃柳葉兒的樂趣。先詳細描寫柳葉兒的加工過程。先“燒一鍋開水煮,煮好之后,又撈進涼水里泡。往往要泡一兩天,換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為什么加工的過程要這么復雜呢?可以想見,這是為了把柳葉兒里面“苦澀”的味道去掉。“放上蔥花、鹽”,味道就香了。然后寫吃柳葉兒。“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個豆兒,滿心里香得不行”,“一個豆兒”就“香得不行”,在當時的“我”來說,的確如此,但現(xiàn)在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多少“苦澀”啊!用柳葉兒“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還要再放一勺油”,一個“還”字,可以想見當時油之珍貴。“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放開了吃”,從側(cè)面說明了饑荒之嚴重。然后寫“我”吃柳葉兒菜包子的情況:“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是寫“我”吃的貪婪和數(shù)量之多,也是寫能夠吃飽柳葉兒包子之樂趣,在那個時候能飽餐這樣一頓“美味”,多高興啊!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我”的饑餓、瘦削到何種地步!寫奶奶“擔心我一個跟頭摔倒,那紙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腸子會淌出來”,證明了我的瘦削,更給人以無限的回味。最后抒發(fā)對柳葉兒的無限感激之情。“多虧了”,“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著這些樹葉活下來的”!點明了對柳葉兒有著特殊感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