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與面積》反思
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并能熟練的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過程性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整理知識,領會學習方法。
3、情感性目標: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轉化"等思想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復習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并能熟練的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探索計算公式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
教學準備:六個平面圖形的紙片,關于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師:××同學跑步的線路是(A-D-C-A),另一位(A-B-C-A)出示:
他們倆每天早晨跑步誰的路線長呢?
師總結:他們所走的路線就圍成了一個平面圖(板書:平面圖)他們所走的路線就是平面圖的周長(板書:周長)。
問:什么叫平面圖形的周長呢?
問:甲、乙兩塊草坪,哪塊大呢?(生回答出問題后)什么叫平面圖形的面積呢?(板書:面積)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
[簡析:由學生平時的跑步,引出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問題,貼切、自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需要。學生只有在這樣的求知欲望驅動下,討論學習任務,自主確定目標,復習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二、梳理,引導建構
提問: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隨學生回答一一貼在黑板上)
1、問:周長和面積怎么算呢?
2、想想議議:這些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同桌選拿手的互相說一說。(同桌合作,發現規律。)
3、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并用動畫演示.
[簡析:多媒體一其特有的優勢,形象直觀地演示了每個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圖形的剪拼、移動,通過聲音的評判、鼓勵,體現了CAI的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交互性,達到了傳統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
三、溝通,構建網絡
1、擺圖形:從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你們能把這些圖形來重新擺一擺嗎?(每人自己擺"網絡圖")
2、學生匯報并說明:為什么這樣擺?怎樣擺更合理些?
3、根據這幅關系圖,你可以發現些什么?
小結:我們每學習一個新的圖形計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轉化成一個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的。(板書:轉化)
[簡析: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復習,從自主回憶概念和計算公式入手,緊緊抓住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自己動手擺網絡圖,實現對舊知的重新組織和建構,溝通之間的聯系,同時有機滲透了“轉化”等數學方法。只有這樣使數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理”清知識,學生才容易記憶。]
四、應用,提高能力
1、 比較兩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練習十九第1題,102頁)
2、基礎練習:計算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只列式,不計算。(第103頁8)
3、火眼金睛。(判斷對錯)
1) 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對角一拉,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
與周長都沒改變。( )
2)半徑是2厘米的圓,它的周長與面積相等。( )
3)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4)在同一個圓中,半圓的周長比圓周長的一半長. ( )
4、填空:
(1)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5平方分米,上底與下底的和是5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三角形的面積大6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3)小圓半徑2厘米,大圓半徑3厘米,小圓周長與大圓周長的比是( ),小圓面積與大圓面積比是( )
5、挑戰題:
[簡析:練習設計既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又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幾個層次的練習抓住了學生的幾種常見錯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趣的標題,學生樂于參與這樣人文化、趣味性的練習,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
五、總結,注重體驗
再次出現知識網絡圖。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復習了什么?有沒有什么不太明確的地方?
六、作業,留有回味。
開放題:下邊的兩條線段互相垂直,上面一條長2厘米,下面一條是上面的2倍,你能根據這兩條線段,想象出哪些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能分別計算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嗎?
[簡析:開放題的設計可謂別巨匠心,既和本課復習的內容聯系緊密,又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想象,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讓人回味,錦上添花。也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讓學生"吃得飽吃得香",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