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教案
設計理念:本教學設計以體驗為基點,通過了新舊社會分別在經濟上與政治上的四次對比,點燃孩子體驗的情感火花,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的道德認知→形成愛國的道德情感→落實到愛國的道德行為實踐中。教學設計力求使扎根在
“生活體驗” 沃土中的自豪情感,在學生身上結出美麗的愛國之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體會到中國人真正站起來;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申奧成功和運動員在運動場上取得的輝煌不僅反映了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更體現了中國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
能力目標:讓學生知道,隨著中國的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領域中發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行為目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到自豪和驕傲。
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到自豪和驕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回顧激動人心的時刻。
人們不會忘記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當北京申辦xx年奧運會成功的喜訊傳來時,北京沸騰了,全國沸騰了。(播放申奧成功錄象)
師:為什么一個體育運動會申報成功,會牽動那么多人的心?
(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體育實力。)
師:對,中國申奧成功不單單是向世人證明了中國的體育實力,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到這里,可能有人要問:體育事業的發展竟和國家實力掛鉤?答案是肯定的,如果還要出示什么證明的話?就讓我們從“東亞病夫”到“相約”這段歷史中尋找證據吧!
活動一:在資料展示體驗中引發情感萌動,提高道德認識
師:在舊中國,由于政府腐敗無能,中國人被譏笑為“東亞病夫”。從1896年至1948年,奧運會舉辦了14屆,而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僅僅參加過3次。均因國力衰敗而留下了“零的記錄”誰搜集了資料,請小組出示圖片等資料匯報一下:
(中國參加1932年奧運會,劉長春作為中國唯一的運動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他的兩項比賽在預賽中即被淘汰。(教師隨即訪問:假如你就是劉長春或者就是看臺上(遭人恥笑)的中國人,當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中國參加1936年奧運會,中國隊被稱為“鴨蛋隊”中國隊全軍覆沒。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體育的落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真實寫照。
中國參加1948年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困頓他鄉,比賽結果無一進入決賽。可嘆的是,在奧運會結束之后,代表團連回國的路費也沒有著落。)
師:從中國人參加這三屆奧運會情況,你看到了什么?
(舊中國國力衰敗,運動員訓練條件差,無法取得好成績,)
師:你能從中領略到政府腐敗無能、國力衰敗帶給我們是什么?
(羞恥。
恥辱。
氣憤。
……)
二、活動二、在說唱體驗中激起情感波瀾,陶冶道德情感
師:舊中國國力衰敗,運動員訓練條件差,無法取得好成績,然而,事過半個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奧運會,同樣是在奧運賽場,同樣是中國人,所不同的就是:這是由新中國所帶領的中國體育代表團,請小記者匯報新中國參加歷屆奧運會情況。
(學生開展“小記者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