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1(人教版)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分析和選擇,不應該預定某種解決問題的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確選擇;老師要有足夠的準備,應對學生討論中的難以預料的情況。當老師遇到沒有把握回答或者難以駕馭的問題時,可以在鼓勵學生的同時,將問題留待課下探究。
2.尊重父母
案例分析:母親要到另一個城市去,臨行前母親問女兒:“回來我想給你買件衣服,可不知你喜歡什么樣的?”女兒回答:“您只要把服裝店里您瞧著最不順眼的衣服買回來就行了。”引導討論:為什么親子間的價值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可能表現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會對家庭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對待這種差異是任之發展還是設法解決?如果你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你會怎么做?
閱讀感悟:《珍珠與谷物》(見附錄)
設計意圖:重在引導學生領悟:珍珠和公雞的價值觀不同,是因為它們的需要不同。價值不是固有的,事物的價值在于使用者的需要。了解價值觀取向是影響相互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因,常言“話不投機半句多”。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多元價值觀”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父母和孩子的價值取向不同是正常的。
教學建議: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和父母價值觀存在沖突?增進學生了解自己和父輩的價值取向差別的主要內容,如對服裝的要求,父母在意便宜,寧可式樣老一些;少年在意時尚,寧可質量差一些等。引導領悟親子沖突不是父母變了,也不是自己變壞了,而是自己長大了。這一認識很重要,是積極溝通的前提。因為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如頭發的長短等,僅僅是一種文化。親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不一定干戈相見,它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接納多元價值觀而緩解的。
3.認真聆聽
活動內容:尋找父母與我們的共同點:問問父母,他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他們最崇拜的人是誰?為什么?他們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他們的父母容許他們做什么,不容許他們做什么?他們是如何爭取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的……
設計意圖:家長在回憶自己少年往事的時候,一般會很自豪地,不知不覺中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敞開心扉。這時,他們更容易理解孩子目前的經歷和感受,認真考慮孩子獨立的要求,甚至向孩子做出妥協和讓步。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原來爸爸媽媽有這么多與自己相似的行為特征,并把這種新感覺描述下來。
4.講究藝術
出示材料:母親在數落兒子,兒子一邊看書一邊聆聽教誨。忽然兒子問母親:“媽媽,一本內容枯燥冗長的書和說話羅嗦有什么區別?”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可以把書丟一邊,可是卻無法叫羅嗦的人閉嘴。”說完,母親突然恍然大悟。“啊!你是在嫌我羅嗦呀!”母子倆都笑了。兒子用幽默的方法不僅提醒了習慣嘮叨的母親,而且自然地避免了母子之間的沖突。請出幾個類似的金點子。
教師行為:在引導的時候,重點應提示學生“策略”內容并不重要,而且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要學習思考什么是雙贏的策略?要盡量避免“不滿——沖突——冷戰”這樣的應對模式。
教學建議:要提示學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價值觀取向不一樣,對一個人是好的選擇,對另一個人未必是好的。當沒有“最好”即沒有雙贏時,要選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