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1(人教版)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感受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自本能的,是最無私的,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令孩子們不太喜歡罷了。但這也不足以導致某些孩子過激的方式來“回報”親人。
四.出謀劃策——面對生活中的煩惱
活動內容:就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①爸爸說寫完作業(yè)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作業(yè),媽媽又讓我再做兩道奧賽題……②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引導討論: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我們應該怎么辦?
①媽媽非要我學鋼琴,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的志向是當一個科學家。②媽媽很支持我,同意我學畫畫,可是現在我對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讓我學習,當尖子生,可我總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極了。引導討論:如果父母的期望與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堅持己見還是服從父母的意志?你會如何說服父母來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記;②父母將我的朋友拒之門外。引導討論:當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時,你會怎么做?父母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建議: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①一個同學說:我媽就是煩,每天我吃早飯的時候,她就說:“吃完早飯去喝牛奶,別忘了。”其實,牛奶和書包都放在我的寫字臺上,我上學拿書包,不就看見牛奶了嗎?真是的!②女兒晚上去看電影,九點多回家。媽媽說:“才回來,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幾次了。”女兒說:“媽媽真是的,難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來?”③我騎自行車上學,爸媽每次都要叮嚀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導討論:父母講這些話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對父母的嘮叨,怎樣做才會雙贏?這里重在引導學生領悟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多種意思的理解,即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設計意圖:選取這些兩難問題,當然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生所關心的、跟他們的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讓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激起個體的內心價值沖突。讓學生自主探究增進與父母的了解與溝通、化解沖突的辦法,并讓學生設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所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第二框 兩代人的對話(一課時)
知識目標:與父母溝通的過程;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與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寬大胸懷和積極的態(tài)度與父母交往,不必非爭高下不可。
能力目標:會與父母溝通商量的能力;對多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選擇的能力;把握與父母交往的諸多策略的應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權衡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的尊重,對自己人格的維護;崇尚與父母的平等,與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準則;提高與父母溝通、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與父母進行溝通,彼此袒露內心世界,進而達到相互理解進行溝通的正確方法,并學習雙贏的溝通策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