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1(人教版)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先讓學生認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學生身邊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事,是每個學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讓學生補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讓學生參與,介入到現實生活情景之中。再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從中體會父母的期望、立場、態度、心思,通過這些分析體會父母的愛。最后,讓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重在發揮其導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全部問題,因而要注意達成有限目標,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導。要注意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上思考問題,即會與父母換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嚴要求中蘊涵的愛心和期待。
2.苦惱的不只是我們(見附錄:一份雜志上的兩封信)
活動內容:分析成長中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煩惱?通過比較兩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閡的原因。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首先在于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對父母的正確做法更容易接受,不當之處也更容易理解和寬容。其次,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再認識。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容易走極端,看問題容易片面。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審視自己,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促進心理的成熟和處事方法的掌握。還有,比較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終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強其能力。
教師行為:第一步,讓學生分析,找出與父母的差別;第二步,探討這些差別會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礙;第三步,讓學生評價矛盾的性質(愛與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這些矛盾;第四步,體會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愛心和期待。鑒于比較兩代人涉及許多內容,先為學生提供可比較的角度: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寬太多,因為這只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鋪墊,而不是教學的重點。二是要滲透辨證觀點的教育,即比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問題,分別看到兩代人的利與弊。三是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心情。這是體諒父母苦心的關鍵,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
二、成長不煩惱:
1.閱讀感悟:其實你只有8%的煩惱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實驗者把未來7天所預料的煩惱事情寫下來,投入“煩惱箱”。在過后第三周,打開“煩惱箱”,每個人核對“煩惱箱”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沒有發生。他們把剩下的一成煩惱仍然留在“煩惱箱”里,過了三周,再拿出來核對,結果發現,那些煩惱已經不成為煩惱了。結論:一般人的憂慮40%屬于過去,50%屬于未來,只有10%屬于現在。92%的憂慮沒有發生,剩下8%是你可以輕易應付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必因親子關系出現裂痕而過于憂慮。
2.質疑交流:訂立一份《家庭和約》
出示材料:最近,華華在自己的臥室門上掛上了“請勿打擾”的牌子,讓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錯了什么?還是孩子已經獨立到非要掛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難過地說:“自從掛了那塊牌子,我覺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館似的。”但華華卻不以為然。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討論:父母為什么為難過?你對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如果與父母共同制定一個家庭規則并遵照家庭規則去做,結果可能會怎么樣?并引導學生自擬提綱,與父母訂立一份《家庭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