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1(人教版)
情境五:你碰到了一個德國朋友,問他:“你幾歲了?一個月賺多少錢?”你覺得德國朋友會作何反應?
德國人的反應:“這是我的隱私,為什么要告訴你?”
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竟會引來如此的誤會,都是什么惹的禍?我們該怎么辦?干脆不跟老外打交道,省得彼此誤會,這種做法行得通嗎?
二、教師小結:
我們都是一個地球村的居民,各種人間的接觸和彼此的影響,愈來愈深廣,接觸其他文化將為[現代化公民]的一種必要的經驗,而適應文化差異也將為[現代化公民]的必要能力之一。因此,我們不能逃避現實,要去面對它。
三、你能學到什么?
出示材料《名人佚事》,周總理入鄉隨俗,從中你能學到什么?(記得在1970年4月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時,金日成主席曾在平壤市玉流館內以“全狗午宴”盛情款待,就座之后才發現,滿桌均出自一個“狗”字:狗頭肉、狗蹄子、狗下水、狗血腸等,后上的熱菜,也是紅燒狗肉、清燉狗肉、狗肉湯等,盡管烹飪方法不同,但吃起來道道菜香而不膩,味美可口。宴會開始不久,服務員發現一位中國同志不動筷子,馬上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清蒸雞。周總理見狀,對在座的中國同志說,入鄉隨俗,在朝鮮工作,就得學會吃狗肉。說著,周總理夾起一塊狗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四、出謀劃策(明明白白我的心)
學生根據材料結合自身實際,小組討論如何克服文化差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五、實踐探究:“有朋自遠方來”
假如要舉行世界中學生網球賽,有外國朋友住你家,你會怎樣招待他,如何與他和諧相處。要求:任選一個國家,制定詳細的待客計劃,展示并說出設計依據。
六、總結:“地球村”的村民們,讓我們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不斷溝通,拉近距離,共譜和諧的文化樂章。
后記:
上課前,教師要對所提問題有深入了解,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探究,否則就會淺嘗輒止,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師課前要搜集大量材料,并且對問題有一定程度的思考,這樣在課堂上才能與學生有思維的碰撞。活動的提問都是開放性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有時學生的答案可能與教師事先的準備大相徑庭,或者鉆入牛角尖,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而是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
第二框 做友好往來的使者
一 教材分析:
重點:面對不同的文化,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
難點:在接納多元文化的同時,不能迷失自身的文化特點。
二 學生分析:
針對的問題:學生在與不同文化共處時,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容易產生兩種傾向,即對外來文化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對本民族文化或者唯我獨尊,或迷失自己的特點,從而帶上個人的感情色彩,不利于對外交流。
學生的需要:首先幫助學生明確在日益開放的時代,與不同的文化共處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要善于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點,珍惜、愛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以開放的態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同時更要繼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讓世界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三 教學過程
導入:指導學生閱讀《小雪的故事》,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開放的世界需要開放的胸懷,開放的胸懷在今天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