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全冊教案
什么叫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的權益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應得的利益。它包括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應享有的權益,也包括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應享有的權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指消費者所應享有而被國家法律、法規及地方性法規所認可的、獨自享有的權利。社會保障及法規保護的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有意給經營者造成侵害,或者由于消費者故意或過失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社會與法律對之不予保護。保護消費者權益絕不是無原則、無界限地予以保護。
發生消費糾紛后哪些途徑可以解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2.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3.向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如工商、技術監督、物價、衛生、商檢、煙草專賣等)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如何與經營者協商解決消費糾紛?
消費者在找經營者協商之前,應咨詢或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新“三包”規定及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弄清經營者在哪些方面損害了自己的權益;是退貨、換物還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賠償等。然后帶著法規和實物、發票去找商場負責人,陳述自己購物及發現質量問題經過,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賠償要求。經過協商能得到滿意解決最好。如協商不成,可尋求其他解決途徑。
如何向消費者協會投訴?
投訴以文字材料為準。要把投訴人的姓名、地址、郵政編碼和被投訴單位名稱、地址,受損害事實,所購商品的名稱、牌號、規格、數量、價格、生產單位及交涉經過等內容寫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經消協同意,不要郵寄票證、單據和實物,以防丟失。
請注意,以下6種情況之一的投訴,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
1.購買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費,而是用于生產或銷售的投訴(不含農民購買自用的生產資料);
2.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之間的經濟糾紛的投訴;
3.個人私下交易商品,屬于違約糾紛的投訴;
4.提不出被投訴者的名稱、地址和必要證據的投訴;
5.司法、行政部門已受理的投訴;
6.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投訴。
第三單元我是小交警
7、 我們身邊的交通工具
一、 教才分析
本課包括“我認識的交通工具”“家鄉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展覽會”三大塊內容。教材開課的通欄設計,是利用人類社會生活的廣闊空間,展示了在陸地、天空、江河湖海各個領域人們設計并運用的各種交通工具。對于這些熟悉或是陌生的交通工具,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際,讓他們在指認回顧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各種交通工具的名稱、性能、用途.。
二、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認識交通工具的種類、特點及用途,了解當地交通工具的發展史和使用情況。
2、 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懂得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3、 引導學生學習搜集與整理信息資料的方法,并愿意與他人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