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 (人教新課標二下)
生24:我知道了全班同學的體重。
生25:我學會了怎么比較誰輕誰重。
……
師:你能評價一下你自己學得怎么樣,評價一下你們小組學得怎么樣嗎?
……
[評析:從學生的小結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快樂、開心,體會到了他們那種愉悅的心情,他們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數學知識,在動手、動腦中鍛煉了自己,感悟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不正是“生活數學、快樂數學、活動數學”的最好寫照嗎?]
【總評】
“有多重”這部分教材安排在了第七單元的后面,考慮到這是一節有關質量單位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趁熱打鐵,我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了第六單元“克和千克”的后面來進行教學。這里是在前面對克和千克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質量,學生比較物體輕重,并結合活動滲透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學習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根據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性、探究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現實的、具有針對性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活動著、交流著、快樂著。這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1.活動的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體現了“活動數學”的新理念。
整個教學過程就是用三個有趣的小活動串連起來:賽一賽,玩一玩(賽跑比賽);稱一稱,理一理(體驗質量,滲透統計);比一比,說一說(比較物體的輕重),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整體。每個活動的設計都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每個活動的設計無不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的情緒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一開始賽跑的小比賽,背一背,稱一稱,運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比一比,這些活動有趣、新穎,內容生動、有吸引力,貼近學生的身邊生活。在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學生獲得了直接經驗,豐富了感性認識,他們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扮演著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活動數學”的教學理念無不滲透在教學環節中的每一個角落。
2.“活而不亂”,凸顯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雖然教學中以活動為主體,但在教師的嚴密組織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多個活動的設計都是在小組合作中來完成,顯得“活而不亂”。如“稱一稱,理一理”這一環節,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先提出要求:“先猜一猜小朋友的體重,再稱一稱,小組長把稱得的結果用你們小組最喜歡的方法記錄下來。所有小朋友都稱完后,小組的成員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體重。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快、最好。”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分工合作,有的猜,有的稱,有的記,之后再互相背一背……一切都是那樣的井然有序。他們學會了怎樣與他人分工合作,進一步強化了小組合作的意識。學生在這種有秩序的合作中暢所欲言,你猜我稱,你說我聽,你講我評,“我們是用同學們的號碼記錄的”“我們是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的”“我們是畫‘√’的方法記錄的”“我們組……”“我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在有序的小組合作的前提下相互交流,相互傾訴,學生的主體思想馳騁在自由交流的空間里,批判性的思維、創新的思維在此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得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