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師:好,,說說看。
生20:我認為櫻花的花期是短暫的,月圓也是短暫的,人相對于宇宙萬物來說,他的一生也是短暫的,三樣短暫的東西遭遇在一起,那里非常難得的,所以說,作者通過這三樣不期而遇,為我們揭示出后文的主題,只有彼此的珍惜,我們才有幸于這兩相邂逅的動人情懷。
師:這三個都表達出同一個意思,我看是這樣的:生命是短暫的,是瞬間即逝的。那為什么瞬間即逝,就能夠產生美呢? 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日本這一個民族,它是個很奇特的民族。有人說;他是一個菊花和刀相融合的民族 。日本的文化和審美觀同我們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有差距的,日本人認為什么是美的?他們認為有限的美是美的。它不是追求一種無限美,它認為瞬間即逝就是美。在日本,櫻花是他的國花,櫻花的花期特別短,所以日本有一個傳統,在日本的北方欣賞櫻花的盛開,后一路南下,一直追隨著櫻花的開放,直至日本的南方,這我們需要注意。所以東山魁夷認為瞬間即逝,這樣短暫的東西,才能夠是美的。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同學們請注意看,那就是:"花用自己的凋落,顯現出生的光輝,花是美的。"正因為它的短暫,生命的短暫,所以它是美的。我們需要珍惜我們的生命。
(板書:生命的短暫)
師:我們接下去繼續討論,東山描繪了圓山夜櫻花的美景,整個給我們的感覺是清新的,寧靜的,詳和的。但是,在作品中穿插進戰爭。戰爭給人的感受是什么?血腥的,殘酷的,殘忍的,痛苦的,悲傷的。這樣穿插進"戰爭",是否同整篇文章,或者說同全文前半部分描繪的美景是格格不入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同學們是怎樣理解的?
生21:我認為作者在文中寫到"戰?quot;,并不是與美景格格不入的在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自話然風景會敲開心靈的門扉,這是我在戰爭中的體驗,當生命之火漸熄將盡的時候,才覺得映入眼簾的景色是那樣充實的生命,我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可是在這以前,那對我只不過是不屑一顧而已。"而在課前,在查閱資料過程中,我也發現在東山魁夷其他一些散文中也有類似的表白,比如說,在《旅程》中,他這樣寫道:作為二等兵的我,在戰爭終結之時,所感受的對于美的深深恩慕,正是來源于這種樣一種心態。時時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滅了,從那時候起,映現在我眼里的風景便照上了光輝。從這些材料都能夠讓我們看到。是戰爭的經歷使作者形成了如此珍惜生命的人生觀。在戰爭中作者親眼目睹了死亡,自己也親身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這讓他比別人更懂得生命的真諦,也更熱愛生命。
師:戰爭讓他懂得了很多的東西,他懂得了珍惜生命。
好,請回答。
生22:剛才分析了戰爭對東山魁夷人生觀的影響,我想補充的是,戰爭對東山魁夷的藝術主張同樣有影響力。在殘酷血腥戰爭后,東山對任何人都抱有一種無法忍受的不信任感,唯有無聲勝有聲的自然,能給他心靈的慰籍,哪怕是殘冬荒漠,他都能與大自然相互依偎,感到有充實感,所以他會文章中提到"戰爭"。
師:因為"戰爭"能夠給他帶來一種思索,并且通過戰爭,讓他感受到與自然是那樣的充實,生命的充實。再請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