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科技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二單元 變化的天氣
(4)認識降雨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準備:
水槽、玻璃片、冰塊、雨量器、有關云的資料。
六、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過程;學會使用量雨器測量降水量。
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設計及反思
(一)導入
[多媒體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問題“天上為什么會下雨?”
[教學反思]這一環節讓學生對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由老師引導到教學主要問題,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又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教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學反思]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天上為什么會下雨”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會有一些神話和迷信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為后面的正確解釋作鋪墊,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修改他們的前概念。
(二)活動一
[教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現在我們看看到底“天上為什么會下雨?”我們來動手做一個實驗。
[學生]模擬下雨(分小組進行,用時10min)
在盛水的水槽上蓋一塊潔凈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幾塊冰,放在陽光下,觀察發生的現象,并做好記錄。實驗完畢回到教室,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教學反思]
1.在實驗前與實驗當中一定要提醒學生認真觀察,尤其是要提醒學生觀察整塊玻璃不同位置的現象變化;
2.小組合作做實驗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師]誰能解釋“盆子里的水為什么會跑到玻璃板上了” ?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水槽里的水受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結成小水滴,就變成了“雨”落下來。其實自然界下雨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多媒體投影]自然界下雨過程。
[教師]看了“自然界下雨過程”,誰能說一下這個過程?
[教學反思]此處安排學生復述“自然界下雨過程”,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師]關于下雨,你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進一步提出各種問題
(三)活動二
[教師]有學生提出“下了多少雨?”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要用雨量器
[學生] 1.閱讀課本p45;2.介紹雨量器的構造和怎么量雨。
[教學反思]讓學生介紹雨量器的構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師來介紹,避免了課堂上的長篇大論,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當然教師在必要的時候要給與適當的補充和更正。
[教師]你還對雨水的哪些方面感興趣?那么這里就有兩個小任務交給大家:
1.自定主題,查閱資料,寫一篇與雨水有關的科學小論文;
2.自做一個“雨量器”,測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與天氣預報比較,回校后交流。(老師會提醒什么時候測)
(四)小結
從剛才大家的表現中,老師發現小朋友們的課外知識可真豐富。雨,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是自然界水資源循環的一種形式,它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使大自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請同學們課后多了解一下家鄉的雨水情況。
附圖片:
[附拓展知識鏈接]
云的形狀:
由于濕度、氣流和天氣系統的不同配置,云的形狀變化很多,有輻射狀、脊椎狀、乳房狀、波狀、纖維狀、鉤狀、絮狀、層狀、莢狀、堡狀、弧狀、帆狀,等等。
云的型態變化多而復雜,要很清楚地說出每一種云的名稱,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在紛亂中仍可從組織、型態、特征等等來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