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二單元 月球教學設計
(4)教師提問:你們怎么知道形成共識的內容是正確的?怎樣解決存在的爭議?2.分析處理關于月球的資料(1)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如果有條件,可以播放介紹月球的錄像資料),搜集其中介紹月球基本情況的信息。(2)教師提問:根據資料你了解了哪些關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沒有水?月球上有沒有空氣?月球的體積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幾種類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樣?……)你掌握的這些信息來自哪段資料?(3)簡單歸納并且板書月球的基本信息。3.探究月球上的各種獨特現象(1)教師提問并且給每個組的學生提供類似下面的輔助文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這樣的風雨雷電現象嗎?(地球上的風雨雷電現象是怎樣產生的?產生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需要什么條件?月球上是否有產生各種天氣現象的條件?)②月球上有眾多的環形山,這些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提供環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隕石坑的圖片](從圖片來看,環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脈有什么不同的特點?環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類似?地球上這些類似環形山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月球上有眾多的環形山而地球上卻沒有?)③一個大力士在地球上舉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學生也能夠舉起來,這是什么原因?(同樣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樣的嗎?如果不一樣,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區別?)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這樣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嗎?(地球上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生存下來需要什么條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條件?)(2)學生小組討論上面的問題。(3)學生分組匯報、交流討論的結果。(4)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介紹目前科學家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情況。4.課后拓展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農歷十五用望遠鏡觀察月球表面,把發現的結果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月球上值得研究的東西又很多,作為上一節課的拓展,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探究月球上環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提出研究問題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環形山的圖片,介紹比較著名的環形山。教師提問:月球上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環形山為什么大小不一呢?形成假設性解釋(1)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為什么月球上的環形山的大小不一樣?(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你認為環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在小組內來回巡視,聆聽學生的討論,并提出一些指導性的問題。(2)讓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并且簡單地板書學生討論的結果3.制定研究計劃(1)把學生按照提出的假設性解釋分成不同的小組,設計一個驗證試驗來研究自己的解釋。(2)教師引導學生在設計中思考下面的問題:①在實驗中用什么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擬撞擊月球的天體?②為了驗證假設,在實驗中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應該保持不變?③怎樣測量和比較模擬出的環形山的大小?④怎樣記錄實驗中搜集的數據?怎樣減小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重復試驗)4.進行驗證試驗(1)讓學生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試驗中的數據。(2)讓學生匯報實驗中搜集的數據,對實驗的結果進行總結。5.得出研究的結論讓學生根據不同小組的匯報總結:環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5 觀察月球教學目標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時刻出現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變化的。知道在農歷一個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是周期性的,有規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斷變化叫做月相,月相的變化以大約一個月為周期,存在一定的規律。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觀察月球的資料。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表述觀察月球的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堅持完成一個晚上甚至長達一個月的對于月球的觀察活動。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觀察月球的結果。愿意和其他同學通過合作完成對月球的長期觀察。教學準備:指南針、自制六分儀(參考資料)、一個月的月相的圖片、匯報分析數據資料用的表格、記錄用筆和紙、照相機、實物投影儀。教學過程:第一課時(選擇一個天氣晴朗,能見度高的日子,最好在農歷上半月,這時月亮出現在上半夜,學生相對容易觀察。)一、提出研究問題1.教師提問:同一天晚上,我們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樣的嗎?說一說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2.導入新課二、制定觀察計劃1.提問:怎樣觀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2.教師指導:(1)怎樣準確觀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①怎樣使用指南針觀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②怎樣使用六分儀觀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2)怎樣記錄同一天晚上不同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①需要記錄什么內容?②介紹記錄表格: 日期時間月球明亮部分形狀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