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全冊3
當我們跳動的時候,骨骼、關節和肌肉都參與了運動,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里還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測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關運動的錄像。(播放學生跑步后的體征表現,如流汗、氣喘、疲憊的視頻資料)
(2)匯報交流:運動后身體發生哪些變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究竟會發生哪些變化。
2、探究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變化
(1)測試運動前的呼吸次數
①一分鐘自己的呼吸為幾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②討論交流掌握測試呼吸次數的方法。
③學生測平靜時的呼吸次數并做好記錄。
④匯報統計發現:平靜時大多數同學的每分鐘呼吸次數在20-40次左右。
(3)測試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數
①根據我們上課的這個環境,你能不能設計一個運動量比較大運動項目?
②學生設計并交流室內運動。
③強調運動時注意事項后做運動,測試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并做好記錄。
④匯報交流:運動后的呼吸次數。
⑤對比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數據,分析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
⑥發現:運動后人體的呼吸次數明顯加快了。(板書:運動 呼吸加快)
(三)呼吸為什么加快
1、提出問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伴隨著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鐘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那么運動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呢?
2、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氣,有什么感覺?
試著解釋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猜測。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將會采集人體在平靜、一定量的運動以及運動后幾段時間內的每分鐘心跳與呼吸次數的數據。并引出問題“呼吸為什么會加快”。
驗證活動:比較三瓶不同的氣體。
借助資料,認識到呼吸是氣體的交換過程。
3、對運動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做出解釋。
通過測量跳動后的心跳與呼吸次數的變化,研究呼吸為什么會加快,將呼吸、心跳與人體活動的關系引入學生的研究視野之內。
知道運動要消耗氧氣,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氣的交換。
(四)課的延伸。
每天堅持跑步鍛煉,如果我們的呼吸量增加了,說明我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
板書設計:
跳動起來會怎樣
呼吸 心跳
氧氣 氮氣 二氧化碳
呼吸量
4、跳動起來會怎樣(二)
科學概念:
1、 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
2、 人體運動量的增加,需要血液運輸更多的氧氣,心臟跳動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運輸血液的數量。
3、 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有利于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了解到心臟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2、 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二、教學重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后,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學難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后,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學準備:
吸耳球、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
活動設計:
五、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