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 土壤與植物教學設計
板書設計
土壤的種類砂質土;含沙量較多土壤 黏質土:含黏土較多壤土:沙和土含量適中六、學習小結:第九課 土壤與植物一、學習目標: 1.通過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 2.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并做實驗記錄;并能學會做到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喜歡大膽想象;能夠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得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關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4.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學習,知道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二、學習重點: 學生學習認識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的學習活動。 三、學習難點: 學生對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相關資料的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學習準備: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好活動材料準備:有關植物與土壤的資料、贊美土壤的詩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長情況、種植在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不同土質相同的植物等。 五、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二次修改一、導入新課:教師與學生交流,直接提出問題“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什么作用?”與學生討論,了解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課學習活動。二、學習新課: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認識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充分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并積極進行大膽猜想。教師參與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通過傾聽他人搜集的資料,初步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教師出示種植在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不同土質相同的植物,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并積極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長情況”。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構想假說—實驗設計—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師與小組同學積極討論,使實驗方案不斷完善。三、拓展延伸: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按照實驗方案設計在課后給予動手實施,繼續搜集有關土壤與植物生長相關知識,延伸課后學習活動。1、學生與教師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積極討論,交流課前搜集資料學習情況,激發自身學習興趣,了解本課學習活動內容。2、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認識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充分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并積極進行大膽猜想。教師參與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通過傾聽他人搜集的資料,初步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教師出示種植在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不同土質相同的植物,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并積極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長情況”。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構想假說—實驗設計—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師與小組同學積極討論,使實驗方案不斷完善。三、拓展延伸: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按照實驗方案設計在課后給予動手實施,繼續搜集有關土壤與植物生長相關知識,延伸課后學習活動。(一)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學習內容。(二)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創設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討進而培養學生獨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閱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并讓學生學會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書中資料卡重點介紹土壤對植物生長的意義,意在開拓學生視野,增加信息量。通過查閱資料、猜想預測、設計實驗等環節,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自行設計實驗、大膽猜想及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的能力。本實驗學習效果不明顯,需要長時間觀察。作為教師要提示學生進行中長期科學探究思想準備,要有堅持性,有目的對此方面加以訓練。(三)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相關知識,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資料,努力使活動落到實處。六、學習小結:第十課 保護土壤一、學習目標: 1.通過查閱和調查資料讓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現狀,能設計實驗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保護土壤的想法。 3.向學生進行保護土地資源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尊重事實,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二、學習重點: 學生制作巖石標本,認識常見巖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 三、學習難點: 學生對科學巖石的特征對自己手中巖石定名分類。 四、學習準備: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好每小組準備實驗儀器、活動材料準備:稀鹽酸、滴管、鑷子、放大鏡、銅鑰匙、小刀、小錘子、小刷子、燒杯等;巖石實驗盒、花崗巖、砂巖、灰石巖、頁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的基本特征的資料;制作巖石百寶箱的材料:紙盒、膠水、卡紙、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