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1.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課后反思:
第一次看教材,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正比例的意義,覺得很難下手。當我看到高老師和孫老師的課前思考時,感覺收獲很大,高老師把正比例的意義歸納的很好,學習到了。也讓我感覺到自身的不足之處,沒有花時間認真的鉆研教材,于是,再把教材看了一遍,因為以前沒有接觸過這部分內容,還是頗有收獲的。
本來信心滿滿的去上這課,但是課上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學生的反映沒有預期的好。在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后,我向學生指出碾米的數量相當于是工作總量,每小時碾米的噸數相當于工作效率,揭示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式。有一小部分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但是大部分學生還不是很明白,結合做練習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類題目,所以我讓學生記住了這一數量關系式。
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看這兩種量是否相關聯,再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學生剛開始在判斷時基本沒有問題,他們知道比值要相等時才可以成正比例,但是具體判斷時要看這個比值的實際意義,也就是要找出數量關系式,有小部分學生只是簡單的說:因為比值相等,這是不全面的。這也導致了學生作業中寫的不是很完整,仔細一想,或許是課上講得不夠仔細,自己的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正如孫老師所說的,補充習題的判斷題我也是指導學生完成的,也順勢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長一定時,它的面積和寬是否成正比例,讓學生加以區分。
課前思考:
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探究兩種量之間的正比例關系是學生學習靜態數學向動態數學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今后學習函數的一個重要基礎,學好它意義重大。當然,學生初步接觸到動態的數學,在觀念上轉變較難。
課后反思:
由于今天早上有一節教研活動課,為了避免連上兩節數學課,所以把這節數學課調到了下午。
在新授中,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表中的規律,不是通過例題歸納正比例的特征,而是講完了試一試,從中找規律的方式,揭示正比例的特征,增強學生對所學規律的可信度。
學生對課上出現的幾個判斷題中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大部分都能正確的進行判斷。但有一學生在我舉例身高和年齡兩個量時,就提出了疑問,身高和年齡是不是相關聯的量?什么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么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所以干脆讓學生不去考慮相不相關,直接從第二個條件出發來判斷,不知是否恰當?
課后反思: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是概念教學,教學中重點要讓學生對概念的本質建立清晰的表象。課堂教學中,我注意從判斷正比例的幾個重要要素讓學生分析思考,由于概念的內容比較長,比較復雜,盡管學生意會了,但用語言表達判斷時,學生還是比較生疏,處于模仿狀態,還沒有達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第二,對于用具體情境,具體數據來分析的實例學生的感性認識比較豐富,但完全用語言表達的數量判斷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練習中出現變式情況,更是比較難以理解。隨著學習的深入,發現學生的數量關系存在困難,特別是根據兩個量找出它們的比值,而這個比值所代表的實際意義要有現實意義,且學生能正確表達。所以在課堂課外作業中,我都要求學生寫出判斷時的數量關系式,以此訓練提高學生對數量關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