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4.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練習
課后反思:
在今天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判別是否成正反比例,但還有部分學生,當題中出現隱蔽的不變量時就感到困難。
練習中的這的道題——“當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時,底與高成反比例嗎?”,我們班許多學生認為不能成反比例,原因是這其中有個除以2,我們研究反比例時,只能對兩個量進行研究。很顯然,學生產生分歧的原因是對反比例意義理解不透徹,我是這樣啟發的:
問:什么是反比例的意義?
生:兩個相關聯的量,……
問:這道題是讓我們判別哪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
問:你們認為三角形的底和高在什么情況下成反比例?
生:底和高的積要一定,它們就成反比例。
問:這兩個量的積一定嗎?
生:底與高的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而三角形的面積是一定的,所以它的2倍也是一定的,所以底和高的積是一定的,成反比例。
問:看來,這其中的除以2對我們理解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有影響嗎?
生(沒有)
…… ……
練習十四的最后一道題,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成正反比例的實例,并在表格中表達出來,學生大都是模仿教材中的一些事例進行改編的,大都是與價錢、工作問題、路程有關。
課后反思:
今天上完課后,我查閱了《數學課程標準》。關于正、反比例的教學目標,標準中是這樣闡述的: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2.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實例,并進行交流。4.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
結合本節練習課,教材安排的第9-13題的練習就是圍繞上述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第9、10題就是提供給學生具體的情境和數據,所以學生根據這些具體的數據能正確地分析數據的變化規律,正確地寫出關系式并做出判斷。練習第11題時因為有了教材提供的兩張表格,所以學生們也能正確分析和判斷。而在第12題第1小題的判斷中,不少學生出現了錯誤。這部分學生主要是不理解每塊磚的面積與鋪磚塊數、房間面積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第13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寫一些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實例,從課堂上的練習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填寫表格,通過填寫表格,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課后反思:
由于學生原有的數量關系在之前沒有系統學習,所以在判斷時出現了一定困難,學生不能根據兩個數量,得到一個相應的數量關系式,更不用說比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式了,所以就影響了判斷的正確率。學習了組內其他老師的教學方法,深受啟發,在后面的練習中也可以借用這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