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美術全冊教案(浙美版)
3.學習人物動態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過程圖例,讓學生觀察制作方法。教師可演示制作過程,讓學生看清頭部捏塑成球體并進行五官頭發的刻畫;身體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讓學生觀察頭部和身體的銜接方法。在銜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簽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漿水銜接。也可大膽啟發學生用自己實踐的方法進行捏塑。
4.探究學習泥塑人物動態穩定性的方法。
教師出示不易穩定的泥塑人物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表演體驗、實踐嘗試、小組合作等方法探究學習。
(1)想一想, 人物的哪些動態適合用泥塑形式表現?
學生探究一:穩定的動態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現。讓學生尋找哪些動態是很穩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體呈垂直或水平線時較穩定。
如身體傾斜時,手腳的張開或支撐地面時會較穩定。
(2)注意泥塑時人物身體的穩定性。
學生探究二:實踐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與穩定有關。如泥塑時,腿部可適當夸張,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穩。
學生探究三:演示不穩定泥塑人物,讓學生探究怎樣放穩。也可用添加輔助物支撐的方法,使人物動態穩定。
5.欣賞兒童泥塑人物作品,啟發學生進行主題創作。
(1)多媒體欣賞兒童泥塑人物作品圖片,讓學生感受兒童各種有趣的或天真活潑或夸張的動態,體味兒童泥塑的稚拙美,激發創作。
(2)啟發學生回憶自己印象最深的動作瞬間,進行創作構思,可選幾位構思好的同學演示自己想表達的主題動作。
(3)教師對泥塑創作方法作進一步深入指導:創作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要求。
6.學生給自己的泥塑作品定好主題,穩定的表現動態,嘗試五官、手腳、服飾細部的修飾,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盡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質感,可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幾人合作完成一組人物群像。
7.寫上作品主題標簽,展示作品,集體觀摩,教師評價鼓勵,學生自評。
評價建議:
(1)能否抓住動態特征表現主題。
(2)能否將動態穩定地表現出來。
(3)能否將身體與頭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嘗試五官、手腳、服飾細部的修飾,保留手捏質感。
(5)是否對捏塑人物感到興趣。
8.收拾整理:將剩余的土回收至桶,桌面擦干凈。注意抹布、竹刀及碎土不要直接在水池清洗,可先在水桶內洗,最后在水池沖洗,以免泥漿、泥塊堵住水管。作品每個部位結合處要特別粘緊,在專用教室通風處風干,注意不要碰壞。
八、收獲的季節
教材分析:
“萬美之中秋為最”。當漫天旋轉的枯黃劃出季節更替的軌跡,秋林顯出她的秀頎與挺拔,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東西來裝飾的灑脫和孤傲。她飽歷了春的繁盛、夏的熱情,靜靜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秋天是多彩的,那黃葉、綠樹、紅花,還有那曠野、那長煙、那黃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聲、那溶溶月色中的陣陣馨香,那秋林間的美麗背影……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如詩、如畫、如歌、如夢,在人們的心頭縈繞,牽動著人們一片片悠悠的遠思。教材通過各種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向學生展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美麗。教科書選擇中國當代畫家的作品為主,版畫有李煥民、張禎麒、周勝華的作品,油畫有趙以雄的作品,國畫有張辛稼、蕭金鐘、黃獨峰等的作品。同時教材還提供了許多秋天美麗的自然景物的攝影作品。這些圖片為學生觀察、感受秋天提供了很好的視覺資源,使學生從多角度感受秋天。特別是從自然、生活等角度引導學生感受秋天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更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秋天植物的生長規律以及色彩的特點,并運用秋天大自然所特有的植物樹葉、樹皮、種子等材料進行造型表現,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習綜合運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語言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和動手制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