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美術全冊教案(浙美版)
教學過程
1.導入。
(1)課件播放《搖到外婆橋》的童謠。
還記得這首童謠嗎?當聽到這首童謠,你的腦海會出現怎樣的畫面?(……)
是呀,這首童謠讓我們勾起了無數對童年的回憶,對外婆的思念,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
(2)介紹童謠童畫。
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民間童謠。
(3)教師介紹:童謠的特點、內涵;
童謠是民間藝術家根據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而創作的一種短小的詩歌,這種詩歌很適合兒童少年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富有表現力。
據比較確切的文獻資料記載童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童謠不但歌詞寫的優美動聽俏皮可愛,而且都是描述我們生活中的場景和畫面,所以我們可以將童謠中的歌詞用兒童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4)揭題:《童謠童畫》。
(5)童謠和童畫的相通之處。
童謠是用富有節奏感的、押韻的,具有音樂美的語言來描寫一個場景的;童話是用豐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畫面來描繪童謠的。這就是童謠和童畫的相通之處。
(6)如果讓你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搖到外婆橋》,你會畫什么呢?
教師出示多幅范畫。【拓展學生思維】
(7)教師簡單講述創作作品的思路及藝術特點。
既可以表現其中的一句,也可以表現整首童謠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
2.探究學習,完成表格。
本課向我們展示了8首優秀的童謠及相應的童話作品。你最喜歡哪一首童謠和它所配的童畫?請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下表格。
喜歡的童謠童畫
題目
喜歡童謠的原因
喜歡童畫的原因
(要求從表現形式、色彩、構圖、創意等方面進行說明。)
3.反饋交流,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欣賞講解童謠童畫作品。
如:《紡線車》
(1)學生朗讀童謠作品。
(2)說說怎么紡線的,做一做動作。
(3)你看了這幅畫有什么感受,它表現了那句歌詞的內容?
(4)采用了那種繪畫材料?
《蕩秋千》
(1)用什么手法表現的?
(2)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要求從畫面內容、顏色以及表現童謠內容等方面來思考。)
教師小結:《蕩秋千》畫面展現了一個小女孩從下面往上蕩秋千的一個過程。作畫者用連續的幾個人表現同一個人的動態過程,非常特別。畫面以橙色為主的色調,具有熱烈的氣氛,充分表現小女孩開心的心情。所以,我們在畫畫的時候,要根據所畫的內容的要求來選擇顏色。)
《采藕》
(1)這幅童畫中作者畫了怎樣的一個場面?畫面上都有些什么東西?
(是呀。畫面上是一個女人正在蓮藕叢里采蓮藕,她的懷里抱著滿滿的一筐蓮藕,喜氣洋洋。她身邊的小鳥和蝴蝶也正在歡快的飛舞。)
(2)我們來看看童謠是怎樣寫的?請同學們把這個童謠讀一遍。
(學生齊讀《采藕》。)
(3)童謠寫了什么?
(4)對呀。很多人都出來采蓮藕了,而且每個人都采了兩筐。但畫家為什么在畫面上只畫了一個人呢,而且只畫了她懷里抱著的一筐呢?
小結:有時畫多了反而會使畫面顯得亂而不好表現。所以我們在畫畫時也要選擇最能表現內容的一個場景進行描繪。這樣才能更好地描繪童謠中的主要內容,又能使畫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