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美術全冊教案(浙美版)
4.衰落時期。從五代至元代,(907~1368年),大約460余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余緒,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漸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飛天,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其永恒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所說:“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著,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品(商標、廣告)中,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2、學生互相交流作品的最美之處。
師:這么多飛天圖中,你覺得哪個最美?為什么?
(學生說到哪個時,師生共同評價其中的藝術特點。)
莫高窟北涼時期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珰,頭束圓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于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范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型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體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于腰身的兩倍。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了,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云飛鶴。飛天起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
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音神的乾闥婆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天樂神的緊那羅亦飛翔于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后來的敦煌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東陽王元榮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間,從洛陽帶來的中原藝術畫風在莫高窟里新創的一種飛天。這種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佛教飛天的融合: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系長裙,肩披彩帶;印度的佛教飛天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
北周時期由于鮮卑族統治者崇信佛教,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現了西域式飛天。這種新出的飛天具有龜茲石窟飛天的風格,臉圓、體壯、腿短,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上體裸露,豐乳圓臍,腰系長裙,肩繞巾帶。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軀體采用凹凸暈染法,現因變色,出現了五白:白眉棱、白眼眶、白鼻梁、白嘴唇、白下巴。飛行姿態成敞口“u”字形,身軀短壯,動態樸拙,幾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涼時期飛天的繪畫風格特點,但形象卻比北涼時期豐富得多,出現了不少伎樂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