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41頁的內容。
教學目的
1. 通過說一說、摸一摸等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 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周長測量策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策略。
教學過程
(展示各圖形)
說說是什么圖形,好看嗎?
老師想將這些圖形制作成小相框,有同學建議將這些圖形用各色彩帶鑲上邊,讓小相框更美麗。
制作中遇到問題:每個圖形要多少鑲邊材料呢?多了浪費,少了不好看。先測知邊長(周長),再剪材料。
量哪兒好呢?請指一指。(一生上臺指,其他書空。)
強調:看清從哪開始,繞邊一周,回到起點,頭尾相接,手指要緊貼圖形邊緣。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周長”概念。
(1)今天咱們的課堂來了一位數學王國的朋友──周長。
(板書:周長)
“周長”朋友的名字里體現了他的特點。
誰認識這位朋友?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
看看書本怎么介紹的,課本p41,讀一讀。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通過書本和同學的介紹你了解“周長”這個朋友嗎?
(2)質疑“封閉”。(學生解答:頭尾相接。)
小結:所有線段、曲線首尾相接才是封閉圖形。
看看這組圖形,都封閉了嗎?那些圖形我們能計算它的周長?
[補充:一個一邊余出的正方形,讓學生判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每條線首位相接,圍成的才識封閉圖形,否則不能求出正確的周長]
2. 實物的周長。
(1)“周長”朋友就在我們身邊。
a鐘面的周長在哪?指一指,摸一摸。
b圓柱盒底面的周長在哪?……(不能說盒子的周長,強調“面”。)
c樹葉的葉面
d紅領巾的面
(2)活動“找周長”。
從身邊找“周長”朋友,并摸一摸,同組伙伴說一說。
(3)活動匯報。
3. 周長測量策略探究。
(1)回到引入圖形。
這些圖形的周長在哪兒?
所鑲邊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簡說什么方法,工具。)
[通過活動前的思考,讓學生初步形成選擇的策略,如測量月亮和心形等可以借助繩子,而測量正方形等可直接用支持測量]
(2)想親自量一量周長嗎?
每個小組的信封里都有這些圖形,還有繩子,待會兒除了用繩,你還可以用尺子或別的工具進行測量,咱們要比一比哪一組的測量方法多。完成后請組長表格記錄結果。
[學生在選擇合適的工具時,拿著正方形等也都選用繩子,但是我準備的圖形卡片較小,而線較軟,在測量的時候并不好操作,而且誤差也大.這也不是我的初衷,分析原因:其一,對與繩子測量,學生是第一次使用,充滿了好奇,當看到繩子的時候,就忘了還有直尺這個工具;其二,學生認為用繩子只用測量一次(圍一圈),而直尺卻需要量四次.可喜的是,學生還是能判斷出圖形各邊間的關系再測量,如長方形只用測量2條邊,正方形測量1條邊,心形測量半邊,五角興只用測一條邊等]
(3)匯報。
方法一:直接尺量,這種量法適用于什么圖形周長測量?(線段)
方法二:間接繩量,這種量法適用于什么圖形周長測量?(曲線)
方法三:量后計算:這種量法適用于什么圖形周長測量?(有重復出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