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有多重》說課稿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五個環節進行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我特意創設了現代版《曹沖稱象》的故事,并為后面單位換算留下伏筆。
為了讓故事生動,離現實生活比較貼近,我將曹操設計成一小學老師,由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湖邊進行綜合實踐體驗。曹操問學生:“有誰能稱出大象的體重?”正當學生圍坐湖邊發愁時,老師五歲的兒子曹沖來到學生當中,他利用船、石頭和磅秤將大象體重稱出。根據教材提供八次稱石頭的質量數據,讓學生算出:
大象的體重為2800千克。由此引出問題:
像這樣的大宗物品還有其它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嗎?
學生會由課題猜想出質量單位“噸”,老師追問:為什么用噸,1噸到底有多重呢?2800千克可以用噸表示成什么呢?(板書2800千克=( )噸)這時老師及時引出課題并介紹噸的字母表示為“t”(板書:1噸有多重)“噸”用字母表示為“t”
這個環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舊故事新說法,使學生耳目一新,引發興趣。
(二)溫故知新、導出新知
首先提問:有哪位同學還記得前幾節課,我們學過千克、克的質量換算?
學生在做出1千克=1000克的回答時,我抓住時機繼續發問:
同樣是質量單位,你能推想出,當千克滿了多少可以用1噸表示呢?
學生根據千克、克的質量關系,能猜想出千克、噸之間的關系也是“1000”,從而得出:1噸=(1000)千克
這一環節非常簡短,通過老師引導性的發問和學生的猜想,從而引出新的質量關系,這樣的設計有利于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對于自己成功的推斷會記憶猶新,并帶動全班的情緒,提高整堂課的效率。
(三)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考慮到現在班級都有飲水機,所以,我特別設計了《抬水》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1桶水(20千克)的重量,從而推想一噸有多重。
在學生已感受1桶水很重的狀況下,我讓生計算出:10桶、20桶、50桶的質量分別是多少后,從而引出50桶水約1噸重(電腦出示)。
再讓同學們想想:我們平常每天喝多少桶水呢?照這樣的速度,喝完一噸水差不多要多少天的時間呢?學生按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算出喝完1噸水需要50天的時間
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已感受到“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一般在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時,才會用噸作單位,并在計算10桶、20桶、50桶過程中驗證并鞏固了1噸=1000千克的換算關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只有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更多的接觸和經歷有關情景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體驗,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四)看看算算,感知1噸
電腦展示《生活中的一噸》,前面的抬水試驗,同學們已經了解到:1桶水20kg——50桶約1噸重
繼續展示:1頭牛350kg——3頭牛約1噸重
1桶油100kg ——10桶油約重1噸
1袋面粉50 kg ——20袋面粉約重1噸
1學生25kg ——40個學生約重1噸
1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1大桶礦泉水的重量是20千克,1位老師體重50千克,請問你可以組成哪些1噸呢?(以小組合作可自由組合)
這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更好的數感,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質量關系建立起聯系。使已經具備的數感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進一步加深了1噸=1000千克換算的理解。最后一個小組合作探究,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多方位進行思考得出1噸可以怎樣組成,加深鞏固學生對1噸的理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