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案例
3、明確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環節上,我開始的設計是拿出一袋生活中常用的食鹽,告訴學生它的質量是500克,然后問學生2袋這樣的食鹽質量是多少呢?在學生回答是1000克以后,我問學生“1000克”有沒有更簡便的寫法?學生齊答“1千克”,此時我用“=”號連接“1000克”和“1千克”。然后又指一名學生在盤秤上稱出兩袋食鹽的質量,最后總結這兩袋食鹽的質量就是“1千克”。反思之后,發現“千克”的概念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經歷“克”到“千克”兩個概念之間知識的形成過程,更沒有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二次備課,我這樣設計:“老師手中的這袋食鹽有多少克,誰能來讀一讀?兩袋這樣的食鹽是多少克呢?”學生答:“1000克”。教師說:“那么這個1000—克與這個1—千克有什么關系呢?”此時,我特意把“1000”和“克”還有“1” 和“千克”之間拖長聲音空了一個字節的長度,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它們讀法的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此時我為學生提供了大膽的猜測空間,在學生們回答相等之后,我順勢說“有了大膽的猜測還需要實際驗證”,這時指一名同學在盤秤上驗證了剛才學生猜想,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也使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與建立克的質量觀念一樣,我仍舊為學生準備了充分的學具,拓寬學生的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動手稱出一千克的物品,感受到相對“克”而言,“千克”重得多,然后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是一千克,并且用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大約是一千克的物品,例如:六個蘋果、三罐八寶粥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一千克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1公斤,也就是2斤。在對“千克”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師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有多重,在學生感覺越來越重,已經不能自如的拎著走路的時候,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如果給你一百、一千個1千克,你還拎得動嗎?這樣,我們就還要用更大的質量單位”如此滲透為下一步學習打牢基礎,做好鋪墊。這部分的學習,學生通過稱一稱、掂一掂、拎一拎,進一步體驗了物體的質量,從而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比較同質量物品這一環節,第一稿設計時,教師拿來兩袋同質量的物品,一袋體積大些,一袋體積小些,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誰比較重,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老師拿著到盤秤上稱量之后讓學生觀察是一樣重的,由此得出結論“物品不能從大小多少判斷它的輕重,而應該實際的去稱一稱”反思這樣的教學,老師一味的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沒有從學生的本體出發,學生沒有親身的體驗,只靠眼睛觀察是得不到結論的。第二稿設計時,老師拿來兩個質量相等的袋子,里面分別裝著鐵釘和玉米花,讓學生猜一猜誰重一些,學生先是用眼觀察說袋子大的一些比較重,問其原因后,請他到前面來拎一拎感受一下是哪個比較重,此時學生很難判斷,可能又會說袋子小的一些比較重,老師借機說“到底哪一個比較重呢?怎么辦?”學生一定會說“稱一稱就知道了!”師說:“那誰愿意來驗證一下,到秤上稱一稱?”由此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通過他們親自驗證,很快發現了結論。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到不同質量的物品帶來的不同感受,在猜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獲得了數學知識,而且學到了更科學的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有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