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3)詢問:你們用過天平和臺秤嗎?
(4)互補。
①天平稱較輕物體,臺秤稱較重物體。
②天平:左盤放物品,右盤放砝碼;指針指中間,兩邊才平衡。
③臺秤:1大格表示1千克,1小格表示100克。(說明:均為8千克臺秤)
(5)(實物展臺)出示活動報告單:
估一估、稱一稱
①( )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② 一枝鉛筆 一本字典 50顆花生 一個土豆
我的估計
稱量結果
教師說明活動要求:先請同學們估一估每種物品的質量,再稱一稱,稱量時大家要互相幫助,小組長要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稱的機會,稱完后及時做好記錄。
③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④請1組學生上臺,(實物展臺)展示4人活動報告;組織學生互評。(a?貝蠹葉暈頤塹謀ǜ嬗惺裁純捶??b?蹦奈煌?學估計得比較接近?c?彼?們的稱量結果準確嗎?d?蔽?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答案?)
(評析從個體體驗到小組活動,活動組織頗具匠心,先悉心體會1千克和1克,再進行小組間的操作與交流。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估一估”“稱一稱”“比一比”“議一議”的活動中自主獲得對質量的理解和感悟。這看似繁多的活動內容,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調控下進行得有條不紊,體現了質量概念建立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這是一個成功的活動組織案例。)
(三)總結回顧
1.閱讀:教師引導學生看書。
2.交流: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3.質疑:你還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的嗎?
4.評價:哪些同學表現得最好?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呢?
(評析總結過程不僅注重了對知識的整合,也注重了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為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提醒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幫助學生樹立對待學習的正確情感與態度。本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均能克服數學教學中的非數學活動傾向,有效地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了監控,更好地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造性引導到數學活動中去,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情感的和社會性的發展。)
(四)運用拓展
1.第20頁第1題:(1)獨立嘗試填寫;(2)反饋。(這兩個臺秤有什么不同?)
2.第20頁第2題:獨立完成,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實物展臺)填寫合適的質量單位。(圖片)
(1)一個乒乓球重1();(2)一袋洗衣粉重1();
(3)1管牙膏重100();(4)一個小朋友重23()。
4.(機動)想一想: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1)獨立思考。
(2)請持不同答案的若干學生上臺,分組開展互辯。
(3)達成共識:物體的大小決定不了物體的質量。
5.布置作業:完成第20頁實踐活動。
(評析相信學生的能力,在練習時,總讓學生先獨立嘗試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再進行師生間的交流,產生共鳴。構建在“自悟”基礎上的交流更利于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也便于學生進行自我考查、自我校正習慣的培養。)
板書設計:
質量
質量單位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約重1千克的物體
克 g 約重1克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