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磚的周長 教學設計(精選2篇)
地磚的周長 教學設計 篇1
地磚的周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采用身邊的實物來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一些精美的圖案,如:裝飾圖案,裝飾后的地板等。
2、在這些圖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學們,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正方形嗎?
3、我們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塊塊正方形地磚拼成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地磚的周長。提示課題:地磚的周長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測量地磚的邊長。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磚,我們可以隨便選取一塊。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長,怎樣才能算出來呢?必須先測量它的邊長。要測量幾條邊呢?
請你用測量工具測量出你需要的數據。
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注意如果學生手中的尺子不夠長,可以多測量幾次。
2、計算地磚的周長。
我們已經測量出我們需要的數據。你能算出這塊地磚的周長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方法1: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邊長乘以4。
方法3:先把兩條邊長加起來,再乘以2。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獨立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要求獨立完成,再與同伴交流方法。
2、討論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有幾種?哪一種最簡單?你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嗎?
3、用你剛才選擇的最簡單方法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
第2題求籬笆的長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長。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 說一說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上你學會的知識?舉例說一說。
五、布置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教學反思:
地磚的周長 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自制各教具,準備實物及掛圖;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運用現實物體引入新知。
談話:我們已學過求長方形的周長,下面,我們一起討論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出示地磚一塊)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學們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鋪上了許多鮮艷的泡沫地板,你們看,每塊地板都是什么形狀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數學信息:“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③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計算每塊正方形地板的周長?
④討論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問題:每塊地板的周長是240厘米。
⑥小結: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有時間的話,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高
1、先測量,再計算各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思考,找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必要條件,再準確測量,正確計算。)
2、淘氣將兩塊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圖),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60cm
60cm 60cm
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60×2+60)=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幾種?寫出它們的長和寬。(以小棒根數為單位)(四人一組,把各種形狀的圖形都擺出來)
長有幾根小棒
寬有幾根小棒
提問:這些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一樣長)
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擺成的)
4、游戲:找朋友(周長相等的圖形是朋友)
老師依次出示(a)、(b)、(c)號圖形,學生從(1)~(7)號圖形中找到和老師出示的圖形周長相等的圖形,用手勢表示圖形的編號。
二、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教科書51頁實踐活動:先估計,再測量黑板面、數學書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圍學習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長。
3、課后分組測量并計算學校一個籃球場的周長。(可以使用目測、步測、工具測量等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