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及薛法根點評
比較,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常用之策。韓軍老師曾經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套“以語言為核心的聯比揣摩閱讀方法”。聯,就是關聯;比,就是比照(比較)。閱讀教學的關鍵就是語言的聯比。聯比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處處用聯比,處處有聯比。學會聯比,其實就是學會了揣摩、感悟。如上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句子中有無“像”字,含義就會不一樣。這種于細微之處發現差異,然后設計聯比訓練,正是教師具有語文意識的體現。一個具有語文意識的教師,才會從課文中篩選出適合學生語文學習的適宜的教學內容。]
五、搭建平臺,糾正文本之偏失
師:說是好啊。如果有這樣的挑戰機會,你敢挑戰權威嗎?
生(饒有興趣地):敢!
師:好。我們就來挑戰挑戰這篇課文。課文有些句子寫得有毛病,你能找出來改一改嗎?
(出示: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生:沒問題啊。
師:再認真讀讀,注意“高處”兩字。
生:哦,我知道了。如果一個是在10米,一個是在15米,都是高處,可高處不同,落下來時肯定不可能同時著地。
師:是啊,那該怎么改呢?
生:把“高處”改為“同一高處”就可以了。
[此處課文本身沒有語病,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句中的“高處”是“蒙前省略”,本意就是同一高處的意思,否則就不存在比較是否同時著地了。因此,這里的所謂“糾正文本之偏”是無的放失,在沒有教學內容的地方偏偏“自尋煩惱”。這樣的教學是不恰當的。]
六、總結提煉,儲存寫作之養料
師:同學們,想想看這篇課文是怎樣寫伽利略這個人物的?
生:用了產生懷疑和試驗求證兩個典型事例描寫伽利略堅持真理、敢于挑戰的精神。
生:還用了人們如何反應這樣的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
生:課文還寫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師:說得真好。伽利略勇于挑戰、善于思考、執著追求真理的品質就是通過典型事例、側面描寫和背景烘托的寫法表現出來的。今后,在寫人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樣寫法。
[這部分的教學,意在課文是“怎么寫”的,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表達方法。這里要思考一個問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究竟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還是一篇記事的文章?不同類型的文章,所運用的表達方法是不同的,我們從中汲取的所謂寫作“養料”也是不同的。
“想想看這篇課文是怎樣寫伽利略這個人物的?”這個問題表明教師認定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于是,學生便總結出“典型事例、側面描寫、背景烘托”三個方法來,這三個術語相當專業,一般沒有經過專門教學的學生是很難說清楚、說規范的。而如果把這篇課文認定為一篇記事的文章,又會怎么理解呢?課文記述的是伽利略用試驗證明“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件事,按照“產生疑問—反復試驗—公開試驗”的順序來記敘的,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尤其是伽利略的推想過程和試驗結論寫得清楚、表述嚴密,值得學生借鑒。
且不論寫人還是寫事,僅教學要求而言,“典型事例、側面描寫、背景烘托”這樣的總結概括也似乎不太適合該學段的要求。對照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尚未涉及寫作方法的學習;第三學段中則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循序漸進,應該是我們教學的一個原則,與其記住一些名詞術語,不如留存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對學生來說,頭腦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章,尤其是大量的典范的事例片段,自然就會領悟其中的寫作奧妙。屆時再以術語歸納,自然水到渠成。由此,“養料”應該是典范的文章本身,而非抽取的讀寫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