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對確定位置》說課稿
ˎ̥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為第三學段學習“圖形與坐標”的內容打下基礎。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并能聯系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我設計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沖突激發需求。
課的開始我設計“說位置,找課題”游戲,
1.今天的數學課,我們要研究什么呢?
老師將課題藏在我們班的一位同學那里,在誰那呢?要不我提供一些線索,大家來猜一猜?
2.(可能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答案)課題明明放在同一個同學那,為什么有幾種不同的答案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確定同學的位置。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確定位置方法的局限性,引發學生產生用統一、簡明的方式來確定位置的需求,為新知的學習提供原動力。
(二)自學探究新知。
前蘇聯教育家提出:數學不應是數學結論的教學,而應該是數學過程的教學。新課標也特別用“經歷……過程”來強調知識建構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本環節時,分了3步進行,讓學生一直處于積極地思維狀態中,自主學習,體驗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第一步:學生自學用列、行,以及數對確定位置
1.先讓學生根據自學目標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2.怎樣確定第幾列第幾行?3.用數對怎樣表示第幾列第幾行?自學課本15頁。
在學生自學完成后,請學生自主交流,交流時教師要有意識的對知識進行補充、規范和整理。例如學生講到列是豎排,行是橫排時,教師可以馬上出示課件,并請學生上臺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兒?在確定第幾列第幾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要以觀察者的身份進行觀察。規范從哪個方向數列與行,并以教師的觀察角度,讓學生依次按對應的列數或行數站起來。
2.有了列與行的概念后,馬上規范剛才出示課題那位學生的位置,并在這時強調在數學中一般先說列,再說行。并讓學生對比這種描述方法和他們自己的描述,談感受。老師再讓學生說出小蘭、小強的位置,教師進行板書。
3. 并質疑,讓學生能否想一個更加簡單的辦法來表述位置。通過剛才的自學,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兩個數字來表示。我就會請他們來說一說數字所表示的含義。在他們說出前一個數表示列,后一個數表示行后,我就會對他們說,恭喜你們,你們真是了不起,創造出了如此簡潔,明確的方法。像這樣用兩個數也就是一對數來表示位置,我們稱它們為數對。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板書課題)。然后,用數對規范板書好剛才出示的三個位置,邊書寫,邊再次強調:在書寫時前面一個數表示列,后面的數表示行,中間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用小括號括起來。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