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對確定位置》說課稿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為第三學段學習“圖形與坐標”的內容打下基礎。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并能聯系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我設計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讓學生說說自學成果。
1.今天的數學課,我們要研究什么呢?
2.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將自己自學的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并能通過學生之間的自主交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
(二)自學探究新知。
第一步:學生自學用列、行,以及數對確定位置
1.先讓學生根據自學目標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樣確定第幾列第幾行?
(3)用數對怎樣表示第幾列第幾行?
在學生小組完成后,請學生自主交流,交流時教師要有意識的對知識進行補充、規范和整理。例如學生講到列是豎排,行是橫排時,教師可以馬上出示課件,并請學生上臺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兒?在確定第幾列第幾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要以觀察者的身份進行觀察。規范從哪個方向數列與行,并以教師的觀察角度,讓學生依次按對應的列數或行數站起來。
2.有了列與行的概念后,并在這時強調在數學中一般先說列,再說行。并讓學生對比這種描述方法和他們自己的描述,談感受。老師再讓學生說出小蘭、小強的位置,教師進行板書。
3. 教學寫法。
設計意圖:整個第一步主要是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方式進行的,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堂教學的,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激發他們觀察生活,探究數學的熱情。
第二步:用數對表示我們班同學的位置
讓他們及時將知識應用到生活情境中,說一說,寫一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是為了鞏固教學重點。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兩個數字組成順序不一樣,表示的位置就不一樣,從而再次強調列在前,行在后。
(二)聯系生活實際。
第三個環節是聯系生活,靈活應用。本著趣味性,思考性、應用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設計了兩個練習:
1.用數對表示裝飾瓷磚的位置
(1)談話: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用到了數對的知識。(出示練習三第2題瓷磚圖)這是小明家廚房的一面墻上貼著的瓷磚,你能用數對表示這四塊花色瓷磚的位置嗎?
(2)仔細觀察這四塊花色瓷磚的位置和表示的數對,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