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公倍數和公因數
一、教學內容教材分兩段:例1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例2教學求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例3教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例4教學求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安排了實踐與綜合應用“數字與信息”。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1.借助操作活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往教學公倍數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倍數,然后讓學生發現有的倍數是兩個數公有的,從而揭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同樣如此。本單元教材注意以直觀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公倍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安排有兩點好處:一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體會公倍數和公因數的實際背景,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經歷學習過程。以公倍數為例,教學時應讓學生經歷下面幾個環節:第一,準備好必要的圖形。要為學生準備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邊長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準備邊長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第二,經歷操作活動。讓學生按要求自主操作,發現用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可以正好鋪滿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在發現結果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系除法算式進行思考。這是對直觀操作活動的初步抽象。第三,把初步發現的結論進行類推,先自己嘗試看還能鋪滿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組里交流。不難發現能正好鋪滿邊長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思考12、18、24等這些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有什么關系。第四,揭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內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第五,判斷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數,讓學生通過反例進一步認識公倍數。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礎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觀的集合圖顯示公倍數的意義。公因數的教學同樣如此。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理解,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如第25頁第7題,先引導學生用列表的策略通過列舉找到答案,再引導學生聯系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第8題也可用最小公倍數解決問題,但也允許學生用列表的策略列舉出答案。第29頁第10題讓學生先在圖中畫一畫找到答案,也可讓學生聯系最大公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第11題為學生提供了彩帶圖,學生可以在圖中畫一畫,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數的知識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樣化,找公倍數和公因數。課程標準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而不是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出公倍數或公因數。不教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通過列舉出兩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找出公倍數或公因數。突出對公倍數和公因數意義的理解;二是學生對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算理理解有困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教學找公倍數或公因數時,應提倡思考方法多樣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數為例,學生可能會分別寫出8和12的所有因數,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中找出12的因數,或著先找出12的因數,再從中找出8的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