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篇)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內容與教材簡析: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8—9頁。這部分內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解決列方程求“相差關系”和“倍數關系”的問題。學好本節內容將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教材通過例7,試一試,練一練及練習二第5、6、7題完成任務。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學會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更要讓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和用算式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教材安排的“例7”是一幅情境圖,理解圖的意思是必須的,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摘錄:小剛的跳高成績是1.39米,比小軍的跳高成績少0.06米,小軍的跳高成績是多少米?情境圖雖然直觀,但表達的信息零星,需要整理,整理也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法,其中摘錄是常用的整理方法。理解情境圖的意思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條件,算式方法、方程方法都必須有這一環節。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既然是等式,就要從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入手思考,上題可以從關鍵句“小剛的跳高成績比小軍少0.06米”尋找,這句話蘊含的數量間的相等關系有二:一是小軍的跳高成績-0.06米=小剛的跳高成績;二是小軍的跳高成績-小剛的跳高成績=0.06,應用“大數-小數=相差數”這一規律悟得。
在明確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小軍的跳高成績不知道,可以設為x米,再列方程解答。”這里教師的講授,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列方程解決要把未知量與已知量結合起來進行列式,體驗和算式解決問題的不同。到此,形成了“整理信息—找相等關系—列方程”的思維框架。至于“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書寫格式,可以通過模仿課本、討論交流、教師指導、作業反饋來熟悉,熟悉“寫設句-列方程-解方程—檢驗寫答句”是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堂課學生的課堂作業有許多毛病,如:解寫了兩個,“設”前面寫了一個,解方程時又寫了一個;假設未知數x時后面缺了單位;求得的未知數的值的后面多了單位等等。雖然有諸多的問題,但利用課間小組長的力量和練習課的專門輔導,基本得到全面解決。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用方程方法解決問題的起始階段,讓學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關系—列方程”的思維框架,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們可以用這樣的思維框架去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復雜的實際問題。還有,要重視找數量間相等關系方法的積累,如根據“部分數+部分數=總數”、公式、常見的數量關系式等去尋找。
長此以往,隨著解決問題經驗的不斷豐富,數學學科的質量也會同步提高!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2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方程,學會解只含有一步計算的方程的基礎上,運用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既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以后的數學乃至其他一些學科的學習發揮著基礎作用。例題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減法實際問題,教材也比較完整的呈現了列方程解決這個實際問題的步驟,其中解方程的過程留給學生去完成。教學時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樣性。
我認為本課的關鍵是教會學生會根據題意找出數量關系,并列出相應的方程。因此要做到:
1.現在學生相對的分析說明能力比較薄弱,針對這一點,我讓學生多觀察以及及時的分析說明,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關系的尋找對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是很重要的,針對它的重要性,我相機滲透了一些簡單的尋找等量關系的方法,并要求學生每一題都要說一說數量關系。既加深了學生對于學習方程時對數量關系的重視,也在間接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3.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般的步驟是必須要遵守的,老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書寫格式,雖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讓學生有計劃的記憶。在解題以及展示過程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多說,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真正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4.強調了算術方法與方程的區分。通過例題與試一試的練習,讓學生發現每道題實際上都可以找出三個數量關系,根據這三個等量關系式,可以列出三個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種方程是x單獨在“=”的左邊或者單獨在“=”的右邊,這種情形要避免,因為,這種列方程實際上是在用算術方法解題,而不是方程的方法,這樣就和算術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關于《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教學反思
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是在五年級(下冊)初步認識方程,會用等式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簡單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新課標教材中使用比較多的一種解決逆思維的實際問題的解題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解決逆思維題目用算術方法解答而學生很難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基礎。通過我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關鍵句分析訓練,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句,根據關鍵句找出題目中直接的相等關系,這樣可以便于學生列出方程,解答問題。接著通過練習和思考,學生就會很快掌握類似這樣的的實際問題。因此學生如果學會抓住關鍵句來分析與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題能力。
二.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分析關鍵句的同時,我們要通過找出關鍵句、用語言分析關鍵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齡是小紅的4倍,爸爸比小紅大24歲。爸爸和小紅的年齡各是多少?”這一題中,先讓學生說說單位“1”的量以及怎樣設。再根據哪一句可以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我在教學中采用小組交流相互補充和提高,多次通過語言表達訓練學生分析關鍵句、列出相等關系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的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
在學生學會找準關鍵句、分析關鍵句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基礎性、綜合性等訓練。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訓練學生的基礎表達拓展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來,學生學的輕松、愉快、有效。如通過基礎訓練:蘋果是梨的2.5倍,如果梨是x 千克,那么蘋果和梨一共有( )千克,蘋果比梨多( )千克,梨比蘋果少( )千克……,類似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弄清每一個式子所表示的意義,長期用短時間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這樣的實際問題解決時就能熟能生巧。不僅如此,還通過適當的變式題目,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適當提高學生的解題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提高,讓學生比較、交流與思考,通過比較和思考發現題目的差別,找出題目中兩組人數差的共同點,找到解題的共同處,對學生直覺頓悟思維有了很好的幫助和提高。
最后跟孩子們一起回顧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整個過程,并總結出了六步曲:想數量關系式——寫設句——列方程——解方程——寫答句——檢驗。教學中我反復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讓學生在學習、辨析、交流與反饋表達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開闊,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尤其要說的是第一單元方程的教學中,教材只涉及到了x+□=□、x-□=□、x□=□以及x÷□=□這四種類型方程的解答,然而如果在我們的課堂上只允許孩子們出現這幾種類型的話總感覺會禁錮孩子們的思維,而要發展孩子的思維的話勢必會出現類似□-x=□和□÷x=□這兩種類型的方程,特別是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經常會列出這樣的方程。如何解決呢?我認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還是很重要的,決定教給孩子們。即:(1)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2)被減數=差+減數;(3)減數=被減數-差;(4)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5)被除數=商除數;(6)除數=被除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