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5
生1:鍛煉他。
生2:為祖國建設積累經驗。
生3:不脫離人民大眾。
師:兒子一次次與自己分離,又一次次相聚,雖然聚少離多,但父子的親情是時空隔不斷的。作為,毛澤東沒有給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權,而是象鍛煉一個普通青年一樣鍛煉他。
父愛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兒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閑的工作,他怎樣會到槍林彈雨的戰場呢?
1950年10月,為抗擊美帝國對中國的野心,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準備出征的彭德懷,便要求入朝參戰,并得到毛澤東支持。隨后,他到志愿軍司令部任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
除了彭德懷等幾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這是一個活潑、樸實、能干的年輕人。
11月25日,志愿軍總部遭到美機轟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彈的熊熊火焰之中,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
師:毛岸英參加保家衛國的戰爭,隱瞞了他的真實身份,那是因為──
生1:不想搞特權。
生2:做普通的戰士。
師:他是多么惦念父親啊!
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想對自己的父親說──
生寫一寫。
師:讀一讀。
指名讀“毛岸英想對父親說的話。”
師: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機會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愛子,主席無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說一句話。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煙。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喚。
師:毛岸英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犧牲的朝鮮首相請求──
生:把遺體安葬在朝鮮。
師:主席同意了嗎?讀7至10段。
生自由讀課文。
師: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鮮,那就意味著──
生:連遺容都看不見了。
師:岸英去朝鮮前,主席工作忙,沒見到最后一面,此時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兒子的遺容。
師:他卻做出了非同尋常的決定──
生:把兒子安葬在朝鮮。
師: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兒子啊!毛主席怎么能答應這個請求?
生1: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普通一個戰士。
師:讀一讀。
生讀第七段相關句子。
師:身為國家領袖,忍著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萬萬在戰役中失去兒女的父母一樣看待,把兒子像普通戰士一樣看待,這是怎樣的精神?
生1:無私。
生2:偉大。
生3:心胸博大。
師:主席心胸博大是因為心里裝著國家和人民。
他在電文上回復到──
生: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板書: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金日成首先收到電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是說──
學生猜詩意。
師:“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精忠報國,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何須馬革裹尸還”應出自清朝 徐錫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漢書·馬援列傳》。
生讀: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1910年秋天,17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到縣城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言志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