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教學設計
讀時速度可以快些,讀出虎的聲勢、氣勢以及武松的勇敢無畏。
五、學習第二段
1、指讀提問:第三段是文章的重點,具體寫了武松打虎的經過,我們仔細閱讀過了,同時也體會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二段與第三段有什么聯系?省略掉可以嗎?
2、默讀第二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動)
3、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什么性格特點?
用筆圈畫出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加以體會。(通過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武松好強、無畏的特點)
4、這一段不是重點段,有什么作用?
(這一段雖然不是重點段,但是對于武松形象的刻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思想活動使武松勇敢無畏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也為下文作了鋪墊,對于人物的刻畫是必不可少的。)
六、學習第四段
1、指讀課文,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動,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蟲來,卻怎么斗得過?)
2、此時武松的心理有點畏懼,這與武松勇敢無畏,武藝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討論歸納:武松畢竟是個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當艱難,況且此時已精疲力盡了。如果再寫他精力旺盛,準備再戰猛虎就不真實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實地對武松這個英雄人物作了補充,使這個人物更真實、更具體,讓讀者更喜歡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給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過岡。)
2、武松不聽勸告上景陽岡的原因是——(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一二十遭,幾時聽說過有大蟲。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動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盡了力氣,手腳都酥軟了,打虎時用盡了力氣。)
結果:先下岡去,明早再來理會。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對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八、總結。(讓學生自己小結)
教學反思:
《景陽岡》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了武松打虎經過,表現了豪放、勇武、機敏的英雄性格。
就文章內容本身來說,學生是很容易接受的,畢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如果像過去那樣,通過一遍遍的讀和繁瑣的提問回答來進行教學,必然使學生產生閱讀厭煩情緒。“打虎”部分重點是過程和人物英勇,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了過程, “吃酒”部分重點是人物性格,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穿插給武松做簡介,從而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讓學生抓住武松的性格特點,通過小練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的領悟,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語言教學工具性、人文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