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五語下第三單元教學指導意見
第三單元主題:有志竟成 ◆單元分析 第三單元“有志竟成”,是由4篇敘事散文組成,集中贊揚了優秀人物的頑強意志和奮斗精神。其實,類似于這一主題的課文我們在上學期已學過一組,就是五上的第六單元——“百折不撓”,相信學生在學習這一單元時,定會駕輕就熟。 有志者,事竟成。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小海倫“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雙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動人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監鄭和七次率領船隊出洋,歷經千辛萬苦,前后一共到過三十多個國家,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司馬遷憑著他的決心、癡心、精心、恒心,“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這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此外,本單元還有一篇讀書方法指導的閱讀課文和一項讀書活動。 ◆單元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篇課文。 2、學會本單元28個生字,認識22個二類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在閱讀中理解和積累詞語。熟記成語。 3、結合課文內容說出“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感到生命有了新的開始”,“知識打開了海倫的眼界,增強了海倫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等句子的含義。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4、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并能選用文中部分詞語寫一段話,來描寫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5.學會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6、聯系課文的內容,理解“發憤”的意思包含司馬遷不忘父命、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的品質。 7、學會在讀書時能選擇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自己的讀書速度和效率。 8、學生閱讀《上下五千年》,讓學生繼續學習讀整本書的基本方法,培養讀書作筆記的習慣。 ◆單元重點、難點 1、《海倫·凱勒》,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圍繞一個中心,按照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二泉映月》,引導學生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在理解、口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4、激起學生閱讀《上下五千年》的興趣,有心閱讀《上下五千年》,了解中華五千年的歷史。 ◆篇目教學分析 8、《海倫·凱勒》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感人的人物傳記,寫了海倫·凱勒在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后,在沙利文、薩勒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學生會了閱讀、說話,考上了大學。課文贊頌了她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課文語言流暢、生動,富有感染力,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海倫·凱勒面對失明失聰時的痛苦,學習閱讀、說話時的艱難,成功后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