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五語下第三單元教學指導意見
教材分析: 司馬遷的故事,會觸痛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然而課文寫的卻不是很出彩。敘述比較平實,語言比較樸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想從具體真實的故事入手,來豐滿課文內容,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想象,在司馬遷豐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3、能借助朗讀表達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司馬遷內心世界的感悟。 設計思路: “憤”為主線,“讀”為抓手。以題眼“發憤”串聯教學全程,即引出“發憤”,感受“發憤”,品悟“發憤”,叩問“發憤”,拓展“發憤”。著力品悟“發憤”環節,讀中悟“憤”,品“憤”促讀,引導學生逐步走進司馬遷的內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讀文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全課設計力求環壞緊扣,層層遞進。 教學設想: 一、佳語導入——引出“發憤” 1、人們都說: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梅花香自苦寒來。聽著這些話,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拼搏、奮斗、奮發、抗爭、發憤) 2、今天學習第11課《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齊讀課題。 二、通覽課文——感受“發憤” 出示詞語:呼嘯而去、古代英雄、父親的影響、臨終之時、囑托、飛來橫禍、忍辱負重、發憤寫作、輝煌巨著、前無古人、生命寫成 選擇部分詞語,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學習課文——品悟“發憤” 1、學習第一自然段 (發憤源自年少時追夢) (1)司馬遷克服種種困難,刻苦寫作,終于寫成了輝煌的巨著《史記》,他是真正的英雄,生活的強者。輕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年少時的司馬遷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是什么鑄就了他不屈的靈魂,又是什么使他從小和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2)交流: 英雄的影響——英雄情結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跨越黃河兩岸的龍門,是一座名山。據說每年都有幾萬條魚向上游,跳過去便化為龍,跳不過去便碰壁而返。成龍成才,便是司馬遷的追求。 同時,黃河和長江一起,被稱為我們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在這里衍生,無數英雄們的故事讓年少的司馬遷心潮澎湃,英雄們的壯舉讓年少的司馬遷振奮,英雄們活著是一個人,倒下是一座豐碑,這一切的一切讓他心弛神往。 受父親的影響-------積累豐富。 又是什么使他從小和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司馬遷不光努力讀書,充實自己的歷史知識,還--- 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時你讀出一個什么樣的司馬遷? 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發憤源自于牢記父親的囑托) 英雄的影響讓司馬遷熱血沸騰,史學的魅力讓司馬遷四處游歷,父親的臨終囑托又讓他感受到什么?出示:“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 你讀出什么?(讀出父親的一份悔恨,讀出父親的一份遺憾……) 看著淚流滿面、奄奄一息的父親,握著他那骨瘦如柴的手,聽著他的囑托,此時此刻的司馬遷會怎樣說------- 于是他——引讀:于是他每天忙著 忙著 忙著 ,每當他累了,倦了,他都會想起父親的話—— 。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發憤源自于人生的價值) 為了年少的夢想,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司馬遷義無反顧地編寫史書,向偉大的史家之路邁進時,不料一場飛來橫禍降臨了,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提問:什么是橫禍?這“飛來的橫禍”文中指的是什么? 簡介酷刑:酷刑叫“宮刑”“腐刑”,是宮中太監所受的刑罰。在當時被視作奇恥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沒有臉面去到墳前盡孝,再也沒有勇氣走上街頭,我夜不能寐,經常從惡夢中驚醒,我簡直生不如死。 所以他——(引說)悲憤交加 悲的是 ,憤的是 。 所以他想——(引說)血濺墻頭 所以他要——(引說)了此殘生 痛苦與恥辱同在,夢想與囑托共存,他何去何從,在生與死的面前,他該如何選擇?為什么? 選擇“生”:父親的遺愿。選擇“生”: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也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