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五語下第三單元教學指導意見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抒發學生心中之情。 1、圖片文字煽情。學生讀完以后,立即出示相關圖片,歸納:一首不朽的樂曲就這樣誕生了,后人整理并定名為《二泉映月》。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到此曲時,不由得跪了下來。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出示演出圖片);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歲(出示阿炳墓圖片)。 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并獲得很高評價。 2、學生自由抒情。圖文資料,是對課文的拓展與延伸,看了圖片資料,學生的感悟和思考會更多,內心會自覺涌動情思,此時,水到渠成地提問:此刻你最想對阿炳說什么?學生由衷地抒懷,實現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實現無痕的教育境界。 提醒: 1、區分三個字:撓、饒和繞 2、識記幾個詞語: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飽經風霜等。 作業設計: 1、練寫一段話,描繪月夜的優美景色。注意選用以下的詞語。 月光似水 靜影沉壁 賞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2、音樂賞析會。(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學習完15課《音樂之都維也納》后,進行一次中外音樂大薈萃。) 10《鄭和遠航》 教材分析: 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課文篇幅較長,但是層次非常清楚,圍繞“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把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了。在教學中我打算緊扣“遠航”二字進行層層剖析,引導他們深入思考:鄭和的遠航第一次是怎樣的航行呢?把這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通過朗讀、自學、引導說話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并讓他們在走進文本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3、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新補充閱讀》和學生自由買的《拓展閱讀》、部分有條件的學生上網等形式對鄭和進行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鄭和的形象。 帶領學生讀好課文,讀熟課文,根據“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小標題理清課文的脈絡。 第二課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三解“遠航”。 一解“遠航”——由表及里。 1、600多年前,鄭和出使亞非各國,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那么,鄭和遠航究竟第一次是怎樣的遠航呢? 2、學生找出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3、仔細讀課文,想想從哪兒可以感覺到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 4、學生討論、交流: ①從1、2小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 ②鄭和的船隊前后到達過30多個國家,可看出“范圍之廣”。 ③鄭和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一共花了28年,可以看出時間之長。 ④學生自由讀1、2小節,圈畫出一些含有數字的詞語,從中品讀寶船的雄偉壯觀。“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乘坐一千多人”…… ⑤邊讀邊想寶船的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