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五語下第三單元教學指導意見
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也就是 “這樣死”究竟指怎樣的死?——擺脫個人的恥辱和痛苦而死。在司馬遷看來這比鴻毛還輕。 那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呢?——心中裝著責任,為了有價值的事而死。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勵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因此他選擇了編寫《史記》,也就意味著選擇了勞累,選擇了孤苦,出示: 那是一個風沙滿天的清晨, ;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 ;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 。 從你們豐富的想象中我分明看到了兩個字,這兩個字是——發憤、發憤、發憤。 像這樣的夜以繼日,克服種種困難埋頭苦干就是“發憤” 4、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發憤締造奇跡) 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枯燥的數字,想想看它意味著什么?什么叫前無古人? 史記是什么?魯迅先生這樣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家的絕頂之作,不壓韻的《離騷》。 四、全課小結——叩問“發憤” 環境越是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強的毅力和信心,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人物把困難挫折當作是一筆財富。他們用行動來詮釋著發憤是什么?可以說發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寫成的《離騷》;發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寫成的《國語》;發憤是談遷在《國榷》原稿被盜后重新寫就的新《國榷》。出示: 發憤是海倫 發憤是阿炳 發憤是 這無數個發憤諦造了無數個英雄,無數個英雄的人生經歷凝成了無數句震耳發憤的話語,給我們以啟迪,催我們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