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教案
雙季稻
在同一塊稻田里,一年中種植和收獲兩季水稻的一種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為雙季連作稻、間作稻和混作稻等。
雙季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于公元前3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中國稻作制度的多樣性。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熟制
在同一塊田地上一年內接連種植兩季作物的種植方式,有旱地二熟與水田二熟之分。
在中國主要類型有小麥──玉米、小麥──大豆、小麥/玉米、小麥──甘薯及小麥──谷子、小麥──花生、小麥──煙草等旱地二熟制。在長江流域棉花區主要是麥套棉和蠶豆套棉的二熟制,華南南部地區還有玉米──甘薯、大豆──玉米等的種植方式。
水田兩熟制主要以水稻為主套種或連種其他作物。主要類型有:(1)喜涼的冬作物與水稻一年兩熟。(2)水稻與喜溫作物一年兩熟制,面積最大。實行兩熟制的主要技術是根據當地光熱條件,選擇適宜二茬種植的作物品種,使二茬作物既能適時成熟,又充分利用了光熱資源。季節緊張的情況下,可采用二茬套種達到兩熟。增加水、肥供應,滿足二茬作物分耱,是提高總產量的重要手段。
復種
同一塊土地上在一年內連續種植超過一熟(茬)作物的種植制度,又稱多次作。復種是中國蔬菜集約化栽培的主要特點之一,能顯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實現蔬菜高產種類多樣、周年均衡供應的一個有效途徑。依各地區條件及生產技術水平等的差異,復種程度有明顯不同,通常以“復種指數”作為量度的指標。
旱地三熟制
在同一塊旱地上,一年內接連或套種三季作物的種植方式,簡稱旱三熟。中國早在18世紀,就有三茬套種的記載。
旱三熟在中國主要分布在≥10 ℃的積溫在5 000~8 000 ℃以上,無霜期250天以上至終年無霜,年降水量900 mm以上的長江流域和西南部分地區,為了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和土地,常用帶狀套作或留行套作的方式,將三種不同季節種收的旱地作物組成套作三熟。在熱量條件充足,≥10 ℃積溫在6 500~8 000 ℃以上的珠江流域,一年之內可以連續種收三季旱作物,成為復種三熟。
旱地套作三熟,系由三種不同季節種收的作物組成的復合群體,其種植技術比旱地復種三熟和非帶狀套作三熟要求更高。以四川省比重最大的小麥/玉米/甘薯三茬套作為例,其技術要點為:按1.6~2 m復合帶距為一單元,對等分為甲、乙兩個種植帶,第一年,甲帶種小麥—甘薯,乙帶種冬綠肥──春玉米+大豆—秋綠肥(或秋豆、秋菜),第二年甲、乙兩帶交替茬口,換帶種植。如此往復循環,形成定期帶狀輪作。
旱地三熟制高產的關鍵,是要解決好三季作物共生期間的矛盾。(1)選用矮稈、早熟、高產的品種,合理搭配。(2)采用管理方便,有利三季作物均衡增產的帶距和帶比,建立合理的復合群體結構與密度。(3)因地制宜,安排好多種作物,合理實行帶狀輪作。(4)適時套種,加強共生期的田間管理。
農作物
一般指在大田栽培下收獲供人類食用,或作工業原料用的作物。又稱農藝作物、大田作物,俗稱莊稼。在古農書中稱為“禾稼”。《詩經•幽風》有“十月納禾稼”的詩句。“作物”這個詞是從日語轉借而來,20世紀初在中國農業文獻中開始引用,隨后逐漸普及。廣義的農作物包括所有栽培植物(例如大田作物,果樹,蔬菜,觀賞、藥用植物,林木等),狹義指以糧、棉、油為主的大田作物(如水稻、麥、棉、玉米、大豆、雜糧、油料、糖料、煙、茶、桑、麻、藥材等農作物),以及綠肥、飼料和牧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