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教案
現階段,中國機械工業的生產經營前景比較樂觀。首先,xx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比1999年增長12%,與此同時,以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為中心的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一大批與此相關的機電產品市場有所活躍。另外,國家經貿委明確要求,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所需機械設備以國內采購為主,“凡國內已能制造的,一律采用國產設備;成套裝置中,國內可以部分制造的,可制造部分一律采用國產設備;確有必要進口、今后又有市場需求的設備,應采取聯合對外,技貿結合的方式引進”。預計為國家基礎設施、基礎工業以及冶金、石化、有色、造紙、紡織、電子工業服務的機械設備,為機械工業自身發展服務的重大技術裝備、基礎機械等行業都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市場的擴大,以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糧食倉儲、深加工設備為代表的新型適用農業機械市場潛力巨大。再次,國家對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實行投資抵免所得稅和繼續擴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將為機械工業提供新的市場機遇。機電產品出口創匯可望增加,特別是發電設備等出口競爭力強的產品和產業,隨著出口退稅、資金扶持等政策的落實,將進一步加強出口優勢,擴大出口規模、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出口市場。最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近幾年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工業改造所需機械裝備市場潛力巨大;從長遠看,西部地區作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也將為機械工業提供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十五”計劃綱要確定了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思路,可以概括為一個戰略目標、兩個發展階段、三個努力方向、四個發展重點和五大戰略。其中四個發展重點: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新型適用農業機械;為國家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重大技術裝備;為整個制造業提供現代化裝備的數控機床等關鍵基礎產品;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效率的轎車為代表的汽車產品。
中國的能源工業
中國能源工業是在舊中國能源工業水平極低并多為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壟斷的基礎上,經過所有制的改造、調整、奮戰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和整個現代工業的發展一樣,舊中國的能源工業始終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主要能源產品最高年產量:原煤6 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時。到1949年,上述工業品產量下降到:原煤3 200萬噸(和印度相當),原油12萬噸(印度25萬噸,是中國的2.08倍),發電量是43億千瓦時(印度49億千瓦時,是中國的1.14倍)。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能源工業在地質勘探、規劃設計、建設、開采、加工轉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創紀錄的飛躍。1998年煤產量達到125億噸,石油產量達到1.45億噸。
電力工業發展迅速,發電量和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全國已建成裝機容量100萬千瓦以上的電網12個,其中華北、華東、華中和東北電網裝機容量均超過2 000萬千瓦以上,西北電網約1 000萬千瓦。它們都進入了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高電壓、自動化的新階段。中國的電力工業是水電、火電與核電并舉,因地制宜。現在,全國有裝機容量1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廠66座。江蘇諫壁火電廠裝機容量為162.5萬千瓦,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火電廠;二灘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30萬千瓦,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中國自行研制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浙江秦山核電站,已于1991年并網發電;該電站包括兩臺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的二期工程正在施工。裝有兩臺90萬千瓦壓水堆型機組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一號機組和二號機組分別于1993年和1994年建成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