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教案
中國的輕工業
中國的輕工業包括造紙、日用機械、制鹽、食品、日用硅酸鹽、電光源、日用化學制品、皮革及毛皮、文化用品、工藝美術品、家用電器、卷煙等44個行業,可生產20多萬個花色品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輕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已成為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大國。1999年,輕工業有各類企業53 186個,工業總產值為16 448億元,工業增加值5 289億元,利稅總額1 958億元,職工1 297萬人。前四年輕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1%和7.9%。一些主要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例如自行車、時鐘、日用陶瓷、皮鞋、電風扇、電飯鍋、電冰箱、洗衣機、塑料農地膜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鹽、合成洗滌劑、啤酒的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手表、機制紙及紙板、糖、房間空調器的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時期,輕工業技術進步水平明顯提高,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在技術改造和生產中得到應用。科技隊伍逐步壯大,企業中科技人員比重達到5%左右,一些重點企業已達到10%~20%。目前已有34家企業建立了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一些輕工企業正逐步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變革性進展。主要標志是:原子能等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新材料的人工合成與利用;空間技術的發展;遺傳工程的成就;激光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光纖通訊技術的應用等。其結果是促進了信息工業的發展,各種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應用于生產,帶來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的新飛躍,相應帶來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朱镕基總理在xx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建設高速寬帶信息網絡、關鍵集成電路、新型運載火箭等重大高技術工程,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加快發展信息產品制造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積極發展軟件產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結合起來。”
21世紀的中關村
中關村人現在愛講兩句話,一句叫“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中關村”;一句叫“再過十年二十年,高科技產業將是東有美國硅谷,西有中國中關村”。話語里透著中關村人的自信。
那么,在科技工業園區引領一國或一地經濟騰飛的今天,在美國的硅谷、英國的劍橋、法國的波爾多、日本的筑波、韓國的大德、中國臺灣的新竹等工業園區迅速崛起、高速發展的今天,中關村為什么看好未來?中關村靠什么打天下?讓我們來看一看中關村手中的七張牌。
(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中關村無疑是中國版圖上一塊特殊的區域,這兒有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68所高等院校,以中科院為代表的200 多家研究所及38萬科技人員,有322名兩院院士在這兒工作和生活,有以亞洲第一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為代表的圖書館群落……完整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體系,雄厚的科學、教育、文化、人才資源使中關村成了全世界屈指可數的知識與人才的密集區之一,這是中關村發展的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