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教案
3.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工業經濟(1957~1976年)
在這期間,中國工業主要依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發揚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不僅贏得了一定的增長速度,而且作為傳統工業但屬于經濟薄弱環節的石油工業,以及作為新興工業的化學工業和電子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作為高科技產業的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1957~1976年,石油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學工業產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皟蓮椧恍恰币彩窃谶@期間試驗成功的。
4.市場取向改革時期的工業經濟
1979年以來,中國工業生產一直呈高速發展勢頭。今天,中國不僅能制造飛機、船舶、汽車,還能制造人造地球衛星以及現代化的工業設備。一個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門類比較齊全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已經建立起來。
中國的鋼鐵工業
中國鋼鐵工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起伏,調整后發展速度很快。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已形成具有相當規模,布局比較合理,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行業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是世界上的鋼鐵大國已是不爭的事實。
回顧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1958~1965年,在“以鋼為綱”方針指導下,煉鋼能力增長3.46倍,煉鐵能力增長2.95倍。期間還完成了鞍鋼、首鋼、武鋼、酒鋼等重點企業和地方骨干企業的一批改造、擴建工程!捌呶濉睍r期的1986~1989年新增煉鋼能力511.8萬噸,1989年,我國鋼產量達到6 159萬噸,首次突破6 000萬大關,成為繼美國、蘇聯、日本之后第4個產鋼大國。1999年,鋼鐵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年鋼鐵產量1.22億噸,鋼材產量1.17億噸,全行業實現利稅250億元,增長14%。各項經濟指標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成本大幅降低,總量控制開始起步。xx年,全年鋼產量低速增長,價格回升,行業利潤顯著提高。
目前,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1)主要產品生產仍保持較高增幅;(2)技術改造步伐加快,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3)推動企業深入學邯鋼,狠抓扭虧、解困、增盈成效顯著;(4)面對困境,積極開拓市場,提高國產鋼材市場占有率;(5)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順利完成了機關機構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新進展;(6)開展依法治價,引導企業實行價格自律,建立和規范正常的競爭秩序;(7)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取得新的進展;(8)堅決制止重復建設,永久性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實施總量控制。
現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主線是結構調整。其調整的核心是提高和增強它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調整的方針是:第一,關閉和報廢過時、落后的工廠和設備;第二,根據對地區市場的全面了解,確定各鋼廠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免造成某些產品在地區市場上的供求失衡;第三,根據產品的發展定位,通過對現有鋼廠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改造,使各鋼廠技術工藝流程合理化和最佳化。
中國鋼鐵工業為適應加入wto后國際鋼鐵工業的激烈競爭,要加強工藝流程的合理化和最佳化。在21世紀的中國,更加緊湊型、更為專門化的、更加靈活型和經濟型的鋼廠必將成為贏家。
中國的機械工業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機械工業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技術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有了明顯增強,已能為能源、交通、冶金、石化等行業提供多種大型成套設備和關鍵產品。一個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