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一課教案
在探究合作中,增強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c、文化;統一文字(板書)
⑴提問:①中國的文字的演變是怎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②秦始皇統一的文字是什么?(隸書)
⑵展示;小篆到隸書的轉變演示圖
⑶問:文字統一有什么意義?(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
d、思想;焚書坑儒(板書)
⑴播放:焚書坑儒的解說
⑵探究:談談你對焚書坑儒的看法(利:有利于統一,弊: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是秦的暴政,是導致秦滅亡的原因之一)
e、交通;統一車軌,大修馳道(板書)
⑴展示:秦的銅馬車(強調他們的同一性)
⑵提問:秦始皇為什么要統一車軌,大修馳道(統一前各國的車軌不一致不利于統一和統治,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所以統一車軌和大修馳道)
f、民族關系:修筑長城和靈渠(板書)
⑴播放:長城的錄象解說
⑵提問:①為什么會被稱為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余里)②秦始皇為什么修萬里長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
⑶展示:靈渠的圖片
⑷提問:秦始皇為什么修筑靈渠?(攻打南方的越族,是用來運輸的渠道)
拓展討論
如何評價秦始皇?(暴君?名帝?)
初步學會評價。
作業
設計
作業本:p45第3-5.10-15題p46-48第17-18題
板
書
設
計
前221,嬴政,秦朝,咸陽
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中權的大帝國
官僚制度
發展交通
修筑長城
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與度量衡
焚書坑儒
《禮樂文明的確立》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1)選擇中外不同時期典型的國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點。(2)描述社會生活中某種制度的延續和變遷。(3)選用典型事件,分析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本課時,“禮樂文明的確立”闡述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淵源。教材先講分封制度,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過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與前面宗法等級制銜接,層次清晰。為便于學生理解制度這類抽象的概念,課文運用不少具體實例,圖片,活動等,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理解制度的產生與作用。
●學生分析
學生對我國號稱“禮儀之邦”的由來有較大的興趣。因為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雖然現今早已不復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受其影響的影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用一些圖片、資料,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去展開討論這一熱門話題,以期學生能夠感悟社會生活中某種制度的延續和變遷,感悟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1.夏、商、周三個朝代變遷的時間順序。
2.禮樂文明包含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內涵。
(二)、能力與方法
1.分析、評價三大制度的作用或影響。
2.理解、分析三大制度的內在聯系。
3.評析三大制度對現今社會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課的三大制度,特別是“禮樂制度”在現實生活中仍能感受到其影響。故通過組織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可以大大加強歷史課堂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加強對中國“禮儀之邦”的淵源的理解、認識,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