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一課教案
重點: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內容、作用或影響
難點:評析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作用或影響
●教學方法
通過教師啟發引導、營造情境,分析問題,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形成認識。
●教學準備
制作powerpoint或authorware課件
二、學與教的過程
●課前探究
根據下列思考題,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資料搜集工作,并簡述自己的看法:
1.周朝為何要實行分封制?
2.什么叫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3.收集編鐘的圖片和資料,回答其作用是什么?
4.西周的禮樂文明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導入設計
1.新課導語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古老文明,大家還記得這些歐亞國家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管理國家的嗎?”(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制、古羅馬的元首制、古代東方的君主制等)
“那么在農耕文明時,我們中國的祖先又是如何來治理國家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2.情境營造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禮樂文明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禮儀之邦”美名的由來也是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所構建的“禮樂文明”三千多年來不斷演變的結果。歷史證明,我們只有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的先進文化,才能使我們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3.設計目的通過“新課導語”和“情境營造”兩個設計,力求達到這樣四個目的:(1)凝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2)起興:渲染教學情感和氣氛。(3)點題:禮樂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的淵源。(4)得法:讓學生理解、分析、評價周朝禮樂文明的三大制度的內容、作用或影響及其內在聯系。
●師生互動
1.西周的建立
建立的時間、都城、人物。
課堂設問
問題1:夏、商、周三個朝代演變的時間順序如何?
參見課文p28、p32、p123即夏(約前2070—約前16XX年)、商(約前1600—約前1046年)、周(約前1046—約前771年)。
問題2:我國關于周朝建立的神話故事小說有哪些?
《封神榜》等。
問題3:周朝為何分“西周”“東周”?
“西周”“東周”是后人根據周朝前后兩個不同時期的都城位置不同而區分的。
2.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的概念
(2)宗法制的概念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或影響
課堂設問
問題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分別是什么?
回答略(最好齊誦,增強印象)
問題2:周朝為何實行分封制?
因為周朝的疆域大大擴大,分封制可以加強都城與各地,尤其是與偏遠邊疆的聯系,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范圍和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力,周王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得到加強。比起夏商時期眾邦林立,各地與王都之間關系松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問題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是什么?
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
二者結合起來,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周王朝迅速發展成幅員遼闊,對周圍民族有較大影響的國家。
問題4:用“樹”或其他形式來表示西周分封制的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
回答(略)
問題5:〈〈詩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歐洲中世紀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二者各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二者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