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1
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戊戌變法失敗了。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又因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教師出示幻燈片──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
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譚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遠的譚嗣同:出示幻燈片──譚嗣同和他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動探究
教師:譚嗣同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學生: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失敗而無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逃走。
教師:譚嗣同的死值得嗎?
學生1:不值得,是因為逃走后還可保存實力繼續斗爭,不應該做這樣的犧牲。
學生2:值得,是因為譚嗣同用他的獻身精神激勵后人繼續斗爭。
教師:一百多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現了愛國志士們為了國家進步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在時間里輪回,我們會永遠銘記。
教師: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后,師生總結: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雖然挫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師: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它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總結如下:戊戌變法的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領導變法運動的民族資產階級天生軟弱,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結論: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4.小結
教師: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奮斗。
第8課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
執教人:灌南縣張店中學 孫 存 元
〖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歸納歷史事件的基本技能。
②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巧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查找有關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運用史料支持觀點的能力。
③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搓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