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1
過渡:好了,這節課大家學得很好,讓我們以一首振奮人心的歌曲來結束我們的歷史之旅,祝愿中國闊步《走進新時代》!
四、結束新課:播放《走進新時代》歌曲!
五、課后作業:
① 搜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的巨大變化方面的資料。
② 搜集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者的故事,出一期有關“走向共和”的黑板報。
③ 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舉孫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跡。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們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運動的情況,能以陳獨秀等人為榜樣,具有勇于創新、不瞿艱難、堅定改革信念、不惜為思想解放運動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五四”前夕的新文化運動,一般被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反封建的產物。為了鏟除封建社會給人們造成的愚昧、啟發理智,上升期的資產階級需要一個思想上的啟蒙運動。(“啟蒙”二字也就是啟封建之蒙的意思)新文化運動正是中國近代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啟蒙、解放運動,為中國社會日后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
教學創意:閱讀新文化運動時期有關作者的作品,開展讀書報告會,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客觀地評價新文化運動,學習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3分鐘)
復習提問: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分兩步進行:①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辛亥革命的危機。(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得革命并不徹底。)
導入新課:辛亥革命后,雖然中華民國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沒有真正實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同志,使民主共和成為一句空話。面對混亂的國家形勢和復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復古的逆流,中國思想界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浪潮。
【講授新課】:(25分鐘)
一、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1、新文化運動產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學生簡單介紹當時的背景,指出:為什么在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中國會出現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建立,但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沒有真正實現,在北洋政府的統治下,中國社會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進的知識分于在參照西方國家的經驗之后,認為中國也要有一個“文藝復興”運動,必須在思想文化領域中掀起一場革命,與封建思塑文化進行斗爭,以解放人們的思想。
然后,要讓學生了解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領導者?他們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們發起這場運動的戰場?他們的旗幟?陳獨秀——《新青年》;胡適——《文學改良芻義》;魯迅——新文學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民主、科學。
2、陳獨秀與《新青年》:
首先,通過讀書讓學生找出: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和發起者。新文化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19xx年9月,他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這是新文化運動發起的標志。《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改為《新青年》是希望這本雜志如同青少年一樣,給社會注入一股新鮮直液,振奮人心,鼓舞人們參與這次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