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1
張謇 詹天佑
思考并回答問題:
1、圖中的兩個歷史人物有何共同之處?
都是中國近代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們都為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2、請你講講張謇的故事。
1894年,清朝的科舉狀元,主張“實業救國”,放棄仕途,創辦大生紗廠……
3、請說說詹天佑的主要事跡。
詹天佑,中國近代著名的鐵路工程師,19xx年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主持北京至張家口鐵路筑路工程,19xx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模塊三 感悟歷史
媒體展示下列問題,由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小結:
1、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與以前的手工作坊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從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經濟效率等方面對比。
2、展示圖片:
讀圖,結合課文,聯系歷史狀況,說說近代工業興起后,給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火車代替了馬車和步行、電報代替了驛站和馬匹傳遞信息、新式槍炮代替了大刀長矛、新式陸海軍代替了八旗兵、近代企業取代了手工工場、封建經濟進一步瓦解……
3、應該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積極作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是中國近代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為中國近代工業的創立和發展開創了先河,因而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消極方面:洋務運動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為根本目的,沒有觸動封建政治體制和落后保守的思想,所以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而以失敗告終。
4、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總認為人只有當官才能發財。在科舉時代,讀書人更是把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利祿作為一生最高的追求。但清末狀元張謇,卻選擇了辭官不做,而興辦實業,這是為什么?說說你的看法。
《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資本直接在中國內地設廠開礦,進行經濟掠奪。為了抗拒外國資本入侵,為了解決國家的危難和富國強民,以張謇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決心自己創辦民用事業,走“實業救國”的道路。
可以說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為了民族大義犧牲了個人利益,體現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5、張謇放棄仕途,興辦實業的創業經歷是一帆風順的嗎?為什么?
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他們要遭受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雙重壓迫。我們愛國的民族資本家為了實業救國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6、詹天佑的貢獻有何意義?他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詹天佑則在科技創新上掌了中國人的志氣,振奮了民族精神。
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困難、大膽創新設計。
課堂小結
展示知識結構,概述相關內容。
五、隨堂練習
一、選擇
1、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后,李鴻章傷感地反省,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的理解最為正確的應當是( )
a、洋務運動一無是處 b、洋務運動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