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1
過渡:武昌起義的勝利,點燃了全國革命的火炬,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大屏幕顯示p42《武昌起義后形勢圖》,要求學生找出宣布獨立的省份。
(二)(用圖片《孫中山》、《中華民國玉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國旗》、《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再現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情景)
1、 中華民國的成立
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要求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關,19xx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xx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活動設計:假如你是一個當時在南京的中學生,為歡迎孫中山先生來南京你會怎么做?
2、 頒布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
3、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發展變化。
(1)下面我們一起穿過時光隧道,回到19xx年前后的南京,如果你是那時一個地道的南京人,你的生活將會出現哪些變化?(成為共和國的首都,大街小巷掛滿旗幟慶祝,服飾,剪辮,纏足,國民有了一定的自由和權利,法律,皇帝,國旗,稱呼等)
(2)你會覺得你的生活煥然一新,揚眉吐氣。這些變化只是出現在南京嗎?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學生回答)
引導小結:這一切都得歸功于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歸功于他領導的這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他愛國的理念和愛國的行動讓20世紀初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鼓舞了后人,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三、感悟與交流:體驗歷史發展的現實意義
投影顯示:
材料一:1956年11月,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時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
材料二:XX年10月9日,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國人民中繼續發揚中華兒女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發揚中華民族一切革命先驅們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站在時代前列,不斷開拓創新,努力開創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努力促進實現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爭取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材料三:XX年10月9日:中新社武漢十月九日電(記者王新玉)在辛亥革命首義九十周年之際,來自美國、新加坡、香港、澳門、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內地的辛亥志士后裔一百余人,今日下午相聚武昌,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祈盼中華民族早日復興,實現祖國統一。
設問:
①從材料一:毛澤東說的中國面目是怎樣“完全變了”的?
(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推翻三座大山)
進入21世紀,中國面目“又要大變”又如何?
(改革開放,中國富強)
從中你可以得出哪些歷史結論?(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
②分析材料二、材料三:聯系實際,請你談談我們國家與我們中學生應當怎樣站在時代前列,“發揚中華民族一切革命先驅們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國家: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等。中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努力學習,立志報國貢獻力量等)